教学目标 1、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2.了解古人在应对中“闪避”的技巧。 3.培养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情境进行灵活应对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善于劝导、巧于对答的交际艺术,难点是在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的应变思维,使其懂得学以致用,根据具体交际对象和交际情境进行灵活应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 —— 前289) 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最著名的论点是:“民贵君轻”。 二、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结合课文注释,读懂文章内容并翻译。 三、学习类比说理的技巧 1、孟子提出的三个问题相互之间有关系吗? 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前两个都是小事,且不涉及王自身的好坏是非,使王毫无防备,很爽快地回答了,这时他已落入孟子预设的圈套,随后的第三个问题直奔主题,朝向王自身,这才是目的所在!而这三个问题所提到的人的行为主体都相似——不负责任! 2、类比说理法 三个问题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层层类推,这种说理方法,我们称之为“类比法”。所谓类比,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前提是“类”。即所涉及的对象是同一类事物,有可比性。 四、了解古人对答的技巧 1、分析《王顾左右而言他》内容,了解“闪避”技巧 a.为什么前两问回答了,第三问没回答而言他?——因为按前面提问回答的思路,最后一问如答,答案应为“免之”。齐宣王猛然醒悟过来:孟子是朝着自己来的!但为时已晚,自己已陷入孟子所设圈套,进退两难了。于是他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假装糊涂,扯开话题,紧急刹车,巧妙脱身。 b.王在此用的是应对中的什么技巧?——闪避。 2、你能举出关于“闪避”的其他例子吗? 3、小结:怎样做到巧妙“闪避”?(运用模糊语言,避实就虚) 五、创设情境,讨论交流 设想一年后,你在应聘面试时,主考官问:“你认为你人生历程中最大的失败是什么?”你不愿意直接回答而又不能拂袖而去时,你该如何巧妙“闪避”?
《公输》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2.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及特殊句式。
3. 了解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运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类比说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板书:“公输’)
二、,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单介绍墨子及作品。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积累文言文实词及特殊句式。
需积累的文言文实词有:起、命、悦、固、藉等。
特殊句式有:夫子何命焉为?宋何罪之有?
3.理清课文大意,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心理及性格,感受文章紧张激烈的气氛。
讨论:
1. 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2. 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3. 楚国攻打宋国,墨子前往劝阻,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
4. 墨子见到公输盘, 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5. 墨子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体会五个“不可谓”的效果)
四、归纳总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五、作业
1.积累有关实词。
2.课外阅读《公输》全文。
庄子钓于濮水
教学目标
1.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
2.体会了解庄子垂钓所表达的逍遥无为、淡薄名利的人生追求。 3.学习设喻的说理方法。 4.感知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5.品味赏析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背诵积累文中精彩的句段。 2.了解庄子的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鉴赏并学习庄子的说理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王顾左右而言他》体会到了孟子尖锐机智的说理风格,又学习了《公输》,领会到了墨子引鱼上钩、先发制人的说理方法,今天,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年代,来一起领略另一位大家庄子的风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多媒体显示,强化文言知识) (1)生字。 (2)多音字。 三、疏通文句,领会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4.教师小结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讨
1.速读课文,概括大意。
2.对于楚王的邀请,庄子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3.庄子用怎样的方法婉拒邀请?
4.从中可以看出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上传:陆宁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