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党务公开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教育科研  师资队伍  健康促进  文明校园  预决算公开栏  校长信箱  防范学生欺凌举报邮箱
相关内容列表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教学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
《快乐河马的故事》《海豚弗吉》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江南春(杜牧)教学设计
《丰碑》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2006-09-17  作者(来源):零陵中学 顾青

一、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1、在学生圈划批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来理解课文内容

2、圈划、分析、讨论、小节是本课学习的主要过程

情感体验与思想认识

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课文地位分析:

关于本课的地位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与体会文中重要词语对表达人物深沉思想的作用

2、学会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语言的逻辑性

四、教学内容简析: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1.怎样认识本篇的主题。一说,这是一篇伦理小说,揭示了生活中某一类人物极端势利的嘴脸。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小说是一面“生活的镜子”,可以借来透视当代某些人的丑陋的灵魂,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鉴别力和道德水准。

2.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多数研究者认为是菲利普夫妇。亦有认为是于勒的,理由:“于勤”置于标题之中,题文相谐属基本的美学原则;主人公出场可早可晚,关键在他是否处于中心位置,而本篇情节和人物活动都以于勤作为枢纽、基点,借以揭示主题;创作本篇时,“菲利普”式的文学人物已经很多了,作者着意塑造了悲剧性更为深刻的另一类人物。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学要点(问题设计)

教学过程(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课文

莫泊桑

简介

(可以在学生查阅资料的前提下,由学生介绍)

1、扩展学生阅读的视野

2、使学生理解:对于作品的阅读应该在相关的背景之下进行

初读

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熟悉课文,进入课文的教学

2、课文内容的梳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如何变化的

1、检查预习

2、分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3、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1、交流预习心得

2、教学的预备

3、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深读课文

1、在划分层次的基础上,概括段落的内容

2、圈划相应的关键词句,理解句子表达的角度

1、讨论归纳段落大意

2、讨论圈划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自我学习和小组讨论,尤其是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进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研读课文

划分部分、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

第四部分(48——49),躲。

通过自我学习和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并且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教学小结

1、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2、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环节

教学要点(问题设计)

教学过程(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复习

旧课

1、梳理课文内容

猜疑——肯定——恐怖——愤怒——躲避

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一方面回顾上一节课的教学,一方面为第二节课作准备;

重点阅读

1、菲利普夫妇

2、菲利普之妻克拉丽丝

3、于勒

4、“我”

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

唯利是图、自私、冷酷

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

“我”的同情,体现出青年人的善良、纯真。

深入理解课文词句的表达作用,进一步理解语言表达的严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巩固提高

完成课文相关练习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讨论完成

巩固提高

教学小结

1、对比的手法

2、纯粹的金钱关系

 

七、作业(阅读与写作联系点)

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

1.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说明:这个练习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易激发其兴趣,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选说得好的三四位同学,在全班说。条件允许也可以直接在班上说。

以上两个练习,酌情任选一个。

八、附录

作者生平介绍: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在母亲和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导、鼓励下,很早就开始学习写作。1870年中学毕业以后,到巴黎学法律。不久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战后长期在海军部和教育部当小职员。

莫泊渠先后结识了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以及左拉、都德和旅居法国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等人,得到他们的指导帮助。187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羊脂球》,立即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他共写了20O多篇中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三本游记,以及许多文学、政治和时事评论。

莫泊桑生活在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共和国时代。面对风起云涌的阶级斗争,他一方面看到了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进一步认识了资本主义壮丽面上的裂纹,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在作品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日益腐化的现象。

莫泊桑获得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名。他多次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热情歌颂法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鞭答资产阶级的怯懦与自私,留下了《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龙老爹》等名篇传世。他还大量地以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为题材,披露那些人极力向上层社会钻营的丑态,讽刺他们庸俗而可悲的虚荣心,如《项链》《骑马》《绳子的故事》等。《我的叔叔于勒》也属于这类作品。

本篇小说1883年8月7日首次发表于巴黎《高卢工人报》,写的是法国西部哈佛尔海港菲处普家的故事。­­­­­­­­­­­­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