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流项目—比较学校环境活动计划
负责人 曹斌 冯志哲
2011.12.8
活动概要:
学校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微观环境,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学校环境是由学校物理环境和学校心理环境两大部分构成。前者包括校园建筑、校园布局、校园美化绿化等。后者包括校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精神氛围。
学生调查各自学校内部以及周边环境并与Bay House学校的学生共享调查结果,对比大都市和半乡村环境之间的差异。
活动目标:
1、引领学生体验现实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联系的整体认识。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从社会、自然和科学等不同角度考察并了解学校环境,并激发学生对学校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好奇心。
3、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践的精神。
参加活动的对象:初二年级20名学生
准备活动过程:
1、教师就课题概述科学调查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主题。以自愿的形式、按研究主题组成研究学习小组,推选活动组长,小组成员分工。
3、了解和分析研究主题内容,制定研究主题的计划。
4、通过多种途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主题的资料。
5、采用采访、观测、收集等方式进行调查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
6、小组对各自的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并总结。
实施方案:
1、教师将学校环境分为内部和周边环境。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因此,可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成员为四至五名,其中一名为组长。
2、物理环境调查的内容包括:1)年级、班级设置数量;每班大致人数范围(附学校平面图)2)学校周边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附近居民区和其他公共设施等(附学校周边简易地图)。
心理环境调查的内容包括:1)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学校的办学口号,行为规范手册,流动红旗,主题班会,黑板报,学生对学校评价等(附照片或图片)2)校外的网吧,娱乐场所,小吃摊等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周边居民对学校的评价等。
3、活动时间:至少每两周一次。
4、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制成研究报告。
5、教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与Bay House取得沟通,争取达成主题一致,最后将汇总结果与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