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人文科学,字译“语言文学”,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我们用它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为表,思想感情为里,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既要“教书”、“授业”,又要“传道”、“育人”,其教学最终也还是为了育人。主要表现在: 一、人文性和思想性。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不言自明,人文性和思想性更是其突出特点。新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写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新的高中《语文大纲》提高了要求,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之外,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这些都反映了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在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人文性与思想性一样,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要充分渗透和体现其“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语文本身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学习和体悟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开放性和包容性。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外内容更有巨大的应用空间,语言、文学、史学、哲学包括自然科学,都可以成为语文的学习内容。语文学科不但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教学方式上也是具有多样性。读,问,说,唱,有时哄堂大笑,有时屏声静气,有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伏案疾书,洋洋洒洒。同时,语文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着课外的语文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三、跨越性。语文学科不仅跨越了学科更跨越了时代,既有上古先民的足迹,也有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也有盛唐王朝的豪迈与洒脱,更有中国近现代的屈辱与无奈,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与从容。 语文学科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方面。 而从现在语文教学情况如何呢?文中在“中小学教师道德认识及语文学科德育现状”提到:“实施语文学科德育的现状”这部分主要从实施语文学科德育的现状和教师对语文学科德育的认识两个维度考查。三个学段的教师都认为“改变单一评价方式”(61.02%)是提高语文学科德育实践效果的关键因素,高中教师的选率高于初中,初中教师的选率高于小学,这说明高考、中考的压力仍影响着教师实施语文学科德育。1、学生家长已陷入“唯分数论”怪圈。2、课时安排太紧,造成学生“囫囵吞枣”。3、语文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无奈面对现实和陷入“麻木期”。 所以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建立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长效机制,而不是到了高中时期才发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我们经常说,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幽深的文化积淀,更有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如果我们视而不见,岂不可惜。同时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中西方文化、先进育人理念的交流机会,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理应为我所用。基于此,在中国,从幼儿教育到学前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乃至终身教育,都应以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为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建立一种延续纵深机制,这样,在育人工作中才能水到渠成,防止临时抱佛脚。 文中“对于语文学科德育的理解和认识,45.15%的教师选择‘认识基本一致,操作大同小异’,36.79%的教师选择‘认识存在差异,操作凭感觉’,说明目前教师对实施语文学科德育的认识比较到位。”这反映出近几年上海市在推进语文学科德育建设方面已初见成效,教师的基本理念是正确的。 对于实施语文学科德育时存在的误区,在具体操作层面、操作手段中不明等现象。文中选率排在前两位的是“只把语文当做一种工具,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成了附属品”(18%)、“仅靠说教,学生缺乏自主性认识和亲历体验基础之上的内化,形成两张皮现象”(18%),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方法不得当,针对性不强。 要非常重视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氛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有浓郁的书卷气息。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及宽阔的视野,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增强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有如沐春风、如饮甘醇之感。其次,要博学广闻,努力做个“杂家”。第三、重视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表达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能给自身增添几多诱人的光彩。第四、多研修。 文以载道,道以育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通过教师的引领,自我的感悟,内在品质实现自我修炼,知道点中国文化,了解点中国文学,虽不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但能够更像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