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党务公开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教育科研  师资队伍  健康促进  文明校园  预决算公开栏  校长信箱  防范学生欺凌举报邮箱
相关内容列表
树立语文课改意识,提升语文课改水平——二期课改培训小结
课堂教学大有可为——新教材培训小结
对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语文新教材培训小结
语文教学设计之我见——一次教学观摩活动后记
学习材料4:王厥轩 二期课改的“五种学习经历”的新概念
学习材料3: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材料2:Internet学习环境中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学习材料1:《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解读
高一年级以赏析爱国主义诗歌形式感悟荣辱
设境导学,和谐发展——高中语文备课组参加南洋中学校庆110周年公开课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语文教研组开展 “两奖”公开课专题研讨活动
中国中学听课有感
区高三语文教研活动中国中学专场研讨信息
高考作文新思路——听周宏教授关于《从高考作文的评价谈高中作文教学》讲座有感
 
 
 

对上海市初中语文现行教材的几点思考
2006-09-01  作者(来源):零陵中学 王富娥

我翻阅了试行的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试验本)(以下简称试验本)和正式普及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发现它们与H版教材在编排体例上有了较大的变化:

首先是借鉴了《读本》的编排思路,每课每单元都没有再设置以前各种各样的训练题,只是在开头或结尾简明扼要地给以阅读提示或整体性思考的引导。这不仅从教材的源头上斩断题海战术可能的泛滥,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性思考的能力和发散思维,教师支离破碎式的讲解失去了教材支持也就失去了市场。

其次,在每个单元之后都设置有一个“综合学习”的模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的编排思路上都极力体现寓教于乐的原则和大语文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生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可实施性强,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大有裨益。

再次,试验本在每个单元的篇目上没有讲读和自读的标记,给予了教师和学生较大的选择权,也可以避免讲读课讲了又讲自读课草草了事的僵局,从源头上切断了教师猜题押宝式的教学思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自主学习”的二期课改精神。在试用本中又恢复了讲读课和自读课标记,这给考试命题规定了方向,有助于教师掌握考试内容。

另外,试验本、试用本与H版和S版相比,在篇目的选择上做了大幅度的变动,删除了一些内容陈旧的、脱离学生实际的、政治性过强缺乏文学性的篇目,增添了时代感强的、和学生生活贴近的、文学性和生活性、文学性和德育、美育有机结合的、科学含量高且文质优美的篇目,体现了语文教育要生活化、人文化、科学化,此外还有值得称道之处,在此不一一列举。我要说的是对不尽如人意之处的几点愚见:

一、在课本容量的编排上仍显单调。我参阅过S版教材,它在《孔乙己》一课的文末附录了一篇短文《我国的科举制度》,学生在理解该文时参阅,既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又可以了解一些文史知识,一举两得,而这种编排思路在试验本中几乎没有看到,其实,国家统编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制教育语文课本中,大量地在课后以方框的形式附录了许多文史小知识,或一个字词的趣典、或文人趣事或文化常识。另外国家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和上海试验本历史教材也都在文中文末穿插了大量的小知识,命名为“史海拾贝”。这种附录的内容给了教师很多方便,也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短小而有趣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兴趣,丰富了知识构成,课本的编排形式也生动活泼了,窃以为是有益而无害的。

二、试验本和试用本仍旧沿袭旧教材的做法,设置“每周一诗”,窃以为这样不是很妥当,也没有必要。 因为“每周一诗”的选择未必都是和各单元的内容相一致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不一定是按照这种固定的顺序和进度来安排诗歌教学,造成学生在复习诗歌时极为不便,总是要翻了一个单元再翻一个,无形中降低了学习效率。如果采用把每一册需要掌握的篇目和需要扩展的篇目附录在课本的最后,这样可以使诗歌教学更为灵活多样,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来自由地安排教学,学生也可以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在选择中识别自己的偏好,复习也更为便利。如果为学生知识储备长远利益考虑,还可以集中附录一些诗歌方面的常识和鉴赏文章,因为古代诗歌相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再加上它的艺术性较强,集中的介绍可能比零散地讲解要好,教材给出名家鉴赏比教师和学生自己去找(或者根本不找)要好的多,比如S版中就有“唐诗赏析”的文章附在诗歌后,这样,潜移默化中可能就完成了“引路”的任务,最有利的莫过于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故此,在诗歌教学要求不变的前提下,无论是从容量还是从便利上考虑,集中附录的形式都要好过分散的“每周一诗”。

三、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添了不少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漫画,比如文章和音画的结合等。我以为,注重新兴的样式固然不错,但发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样式也尤为重要,这几年文言文在中高考中分值节节攀升,甚至有只考文言文和写作之倡议,传统文化对于今人是很重要,但是编写教材却不能视野狭隘,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二期课改提倡“大语文教育观”“大语文学习观”,但是试验本仅仅在文言文和诗歌的选文上下了深功夫,却在戏剧的选文上缺乏如上一样的严谨。比如《陈毅市长》曾在国家统编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现在又选入试验本初中教材,但是这篇戏剧剧本在话剧中却算不上经典之作,那么它的入选是不是有别的考虑。在传统戏曲的选择上,在声像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窃以为优秀剧种的优秀剧本节选几个是可以考虑的,尤其是民间流传甚广的,而且很有必要配备音像资料,比如VCD。我准备在讲第二单元《花脸》一文时给学生播一段“关羽”的评书,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关羽这个英雄给予冯骥才童年时的影响之大。其实横向比较一下南北方戏曲,有趣的是北方戏曲英雄故事流传很广,南方戏曲才子佳人故事流传较广。另外,对联、谜语在古代文人眼里虽是“小道”“词章之余”,但在今天看来,它们却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甚至是中国区别于别国的一个标志性文化。可惜的是试验本在这点上却做的不够,但愿试用本能借鉴一下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读本系列”的思路,将“大语文观念”进行到底,在教材的编排上给予学生全新的、开放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意识。

四、关于汉语语法,在H版中是简略地穿插在各册的每个单元训练里。或许是因为近几年来反对语法教学的呼声是一浪高过一浪,在试验本教材中竟然看不到一点语法知识的影子,只在六年级第一学期课本的最后附了一篇《有趣的汉字》。但是,我一直认为汉语语法不必大讲特讲,但学生不可不知,至少要知道一些语法知识,否则英语这一关就过不去。据一个高中英文教师说她在一个班讲了7堂课的“定语从句”,学生还是没法理解和运用(在此声明,不是这个教师教法不到位)。此外,学生懂一点语法或许作文中的病句会少点。我不主张教师很繁琐地讲解语法知识,但我认为可以在各册课本中由浅入深地较为细致地附录一些语法知识,由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全国统编教材就曾经这样做过,我就是这样自学到了丰厚的语法知识,后来才能在汉语和英语语法间游刃有余的。如果学生语法不学,那么古代文言文中学生怎样辨认实词、虚词,怎样辨认特殊文言句式,怎样将翻译的句子理顺没有表义错误?也许我说的有点夸张,但学生没必要学习语法的思想,绝对是有损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还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在每篇课文或每单元或每册课本中给出相关的参考书目或网址很有必要,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又不能放羊,那么就要给予指导,如果不将建议写在教参里,仅仅依靠教师的智慧去自由发挥是不妥当的;如果写进教参,那么教参的神圣性将继续存在;如果写进教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扩展阅读哪些内容,家长帮助自己孩子挑选阅读物时也有了相对的参照,更有助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

路漫漫兮其修远,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尽自己的心力吧!

 

简评:

教材选文向来是一个语文学习的例子。本文能把握二期课改的精髓要旨,又对二期课改的教本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从中我们看到,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对教学品位的提升作用。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