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在徐汇教育学院,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二天的二期课改新教材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主要针对过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教学预设等弊端,组织教师们改变教育理念,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求顺利实施新教材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由一个一知半解的新高一语文教师,逐渐成为积极投入二期课改的实践者。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只着眼于语文的工具性,只把语文当成工具,把考试拿高分当成培养学生的目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指导下,我们常常是按照“知识——训练——能力”的思路来开展教学活动,对每一篇课文,我们都可以拆解出若干个知识点,热衷于“点”的讲析,淡忘了整体的感悟,让学生整日泡在题海之中,以为学生的语文素质是靠题海战术训练出来的,完全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而我们教师也不自觉地充当了应试教育的驯服工具,将自己的精力、智力、能力全部投放到应试教育中去,用心可谓良苦,而结果却使语文教学长期在低层次上徘徊。为了纠正这种陈旧观念,新教材有意淡化了技术操作层面的训练,试图改变过去某些纯工具性的做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新旧教材最大的区别是:新教材对学生认知,操作语言文字这门交际工具不是建立在被动的训练上,而是建立在学生主动获取,灵活运用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会自学就不可能具有自我发展和创新的潜力。基于这点认识,新教材不是着眼于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成才的能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日后继续进修和自我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面对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是课改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但是,我认为表面看上去进度是慢了,教学进度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达到了另一种效果,那就是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学生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将是教学产生的最大的收获。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从周课时安排来说,总量上可以有一个控制。至于每一节的内容允许有一个伸缩的弹性安排。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尽可能地考虑细致全面些,这样在时间安排和控制上就能掌握得更合理。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到好处。 对于小组讨论,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时间。我认为老是采取这种方法有些不妥。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情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及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再向学生提出。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现在我们提倡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能完全抹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在需要老师发表自己见解的关键时刻,我们老师不要因为现在提倡的“新教法”而放任不管。必要时老师主动多讲一点也未尝不可。只是总体上不要又回到以前只管讲授、不顾学生理解的那条老路上去就行了。 另外,我认为,课堂上的大多数时间应该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的成员之一。而且,在进行讨论时,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同时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如何高明和正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正确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平等地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我们还应该相信,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特体验肯定会越来越日趋合理的。 尽管老师注意到了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课堂上仍总有一些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够积极,在扮演着“看客”的角色。说起来,这也是正常现象。差别是永远存在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我想,只要多琢磨,解决这个问题总还是有办法的。 经过这一次的培训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应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即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认真备课,只有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才有兴趣去学习,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师生互动,才能让教师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实。所有这些都促使各位语文教师能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让我们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而努力吧! 简评: 本文从换位思考切入课改话题,多考虑学生“怎么学”,再考虑老师“怎么教”。文章指出走出以前认为不可能的第一步,只要是尊重认识上存在的“差异”,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语文课上“听客”、“看客”就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人人有思想、人人会创造的学习团队,值得我们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