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1点15分, 区内35岁以下语文教师在西南位育进行高二语文教研活动,内容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同文异构教学,语文组陆宁昌、吴梅芬参加了这次教研活动。西南位育丁黎萍、李叶青两位老师根据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和课堂的架构,进行了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负责高二语文的教研员上官树红老师主持了教研活动。语文特级教师赵白超参加了听课、评课和研讨活动。 丁黎萍老师导入新颖,提供了许多富有背景意义的信息图片,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阅读。学生课外丰富的背景准备,给整个课堂带来了许多丰富的解读信息。老师架构的点突出对“剧烈震撼”的原因探讨,学生围绕文本阐释的角度比较丰富。课堂节奏比较流畅。 李叶青老师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者引发课题,本来很有趣味,但转入课堂文本阅读的过渡太突然,一下进入文本阅读,课堂气氛沉顿下来。课堂围绕关键词句的品读、伟人墓穴比较,来探求“为什么托尔斯泰选择这样的方式安葬自己,最后预设导出对美的三个层面的认识。在教学目标要求的突出和节奏的把握上,这堂课显得有些仓促,对所设置问题的探讨也流于比较表面的层次。 赵白超老师点评指出:语文课不论以何种形式(家常课、示范课、公开课、评奖课、职评课等)出现,都要做好课堂落脚点的处理,贪多徒快,面面俱到,也许都不能达到课堂上帮助同学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无非就是在课堂深度或者新意上见功夫,而这需要老师忍痛割爱,一堂课只解决一到两个有意义的问题。他说,比如这堂课,可以上成语言品读课,也可以上成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写作的课,一般一堂课只要用25分钟时间讲足讲透,其他时间尽量把学生引向对更广阔的现实问题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看,丁老师的结束部分的设计,讲到身边的伟人和身边平凡的人的坟墓,是很有意义的,坟墓的美只是外在,人们敬佩的是埋骨于坟墓里面的人的人格,这些有思辩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提炼、积累。同时,他建议,能否将《邂逅霍金》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引入课堂,比较阅读,认识和感悟名人、伟人身上的人格魅力,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上官老师也谈到,语文课要解决好用教材的问题,而不是教教材的问题。 研讨会上,每个听课老师都临场写下对这堂课的点评和建议,留给实践者更多的反思。 其实,每个青年教师都会走过一个课堂教学由繁到简的初始期和再由简到精的反展期,最后走向“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的提升期。教学的艺术在于启发的艺术,启发的艺术在于学会课堂上“等”的艺术,有“等”的艺术才能给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这是西南位育公开课研讨一些做法带给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