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题怪题基本没有,死记硬背肯定不行,这是今年高考结束考生们的普遍反映,“很多题目都不是直接能够找到答案,光靠题海训练是无法应对的”。 数学注重对二期课改新增内容和变化较大内容的考查;英语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政治注重考查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物理注重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能力考查,是今年高考各科考试的共同特点。高考将给日常教学带来怎样的引导和启示,本报特约请各学科老师分析评点。 物理:题目值得回味 汪卫平(上海市向明中学) 今年上海高考物理卷没有偏题怪题,基础知识覆盖面广,题量由往年的24题改为现在的33题,目的是引导回归教材,重视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16题,明显是针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17-20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但得分率不会太低。21-23题虽然也还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的试题,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是有一定区分度的。24、25、28、29、32、33题的能力要求明显提高,显然这是为了控制试卷的难度系数。 2007年底,二期课改的模式已经基本定型,但考试目标和考试模式还是摇摆不定。今年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物理考试在形式上做了很大变动。从对试卷的统计情况来看,具有如下特点: 一、各大块的分值比例与往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光学和原子物理学偏少,分值不到10%。实验题的考查明显回归了教材。 二、试题的设计明显体现了在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考查能力的命题思路。 三、试题的设计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对三类信息的收集: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数学不仅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设问,从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再从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中找到所遵从的物理规律,最后将物理规律转化成数学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仔细分析今年上海的高考物理考试卷,可以发现好多题目出得很精彩,值得回味,值得思考,就选拔人才而言,应该说是一份高质量的物理试卷,确实体现了高考试题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命题原则。 英语:题目活,学生感觉难 顾惠玲(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今年英语高考卷比较成熟、大气。不少考生反映今年高考最难的科目是英语,这可能是因为一些题目出得很活,不能直接找到答案,光靠死记硬背是应付不了的。 今年试卷取材更生活化。如听力方面是酒店经理的自述,阅读题涉及职场,词汇题中有环保内容,都比较贴近生活。 取材更国际化。以往试题取材关注英、美等国的文化比较多,今年的视野更加国际化,听力和阅读的材料,一个选了巴西一项类似中国功夫的体育运动,另一个是印度大象公主的故事。 今年英语卷阅读理解部分出现了新题型——简答题,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用十个以内的单词补充信息或概括内容。作为新题型,简答题体现了自身价值,能达成考核目标,强调考查学生的归纳与表述能力。 作文是个亮点,可谓“出其不意,写好不易”。今年的英语作文题是看图作文,画面内容是一群外国小学生在课堂上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的场景。要求考生描述这一图片给出的情境,并比较自己同时期的学习场景,来谈谈感受。看图作文以前也考过,但都是一眼就能看出观点的,通常的写法是描述现象、分析原因、提出建议,考生已经习惯了按套路写作。而今年的题目并没有提供显而易见的观点,是开放性的,什么都可说,谁都能够说,但说好说坏却有讲究,直接考验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写好并不容易。 整张试卷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从试卷来看,语法部分其实很简单,考生反映较难的是翻译、作文和简答,这都是考活学活用的,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考生的英语基本功。此外,词汇部分考环保话题,完形填空是关于文艺作品修改的内容,题材相对严肃,考查词汇的级别也相对较高,这可能也是考生感觉难的一个原因。 数学:平稳中有变化 文卫星(上海市七宝中学) 2010年上海数学试卷文理科都比较平稳。在客观题部分几乎没有设置什么障碍,解答题的难易度比较适当,梯度安排合理,有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也有利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试题的知识点分布与教学大纲要求基本吻合,注重对二期课改新增内容和变化较大内容的考查。如理科行列式(第4题)、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第6题)、算法语言(第7题)和事件的概率(第9题)等。目前高中使用的二期课改立体几何教材,要求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在教学中师生都感到难以适应,今年试题的第12题和第21题就给出了较好的回答。 如第12题: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O。剪去△AOB,将剩下部分沿OC、OD折叠,使OA、OB重合,则以A(B)、C、D、O为顶点的四面体的体积为____。 这道题解答的关键是要想象出折叠后的四面体,并画出图形。题目计算量小,知识点又在教材基本要求之内,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空间想象能力,这种命题思路对日常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提示教师要围绕核心概念来组织教学。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文理科试题都涉及不等式证明,尤其对文科考生可能会不适应,理科的参数方程也进入解答题的最后一题,起到把关的作用。 比如文科第21题:若实数x、y、m满足∣x-m∣﹤∣y-m∣,则称x比y接近m。 (1)若x21比3接近0,求x的取值范围; (2)对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正数a、b,证明:a2b+ab2比a3>+b3接近2ab√ab; (第(3)题略) 理解题意对部分文科学生来说是一个坎,上题第(2)题的证明先要转化,还要分类,这对文科考生来说,要求比以往有提高。这对以后复习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即要切实重视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把基础落到实处。 近年来一直呼声很高的开放性试题在今年试卷中并没有出现。可能是这类试题比较难出,同时还要考虑在阅卷过程中的公平性。今年虽然没有考到,但日常教学不能因此降低教学要求。 政治:今年又在翻“新招” 蒋敏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从2006年开始年年招数不断的政治高考今年又翻“新招”,不仅在论述题的题目上省去了材料,还多题型地使用了大部分高考学生极少见过的术语用词。 首先是图表题增多。第35、36题考查的内容属政治常识和经济常识,但都使用了图表形式。政治学知识高考中以表格方式出题这是首次,如“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表”,学生普遍感觉读图方便,易于理解,题目切口也明显变小,指向性更为明确。 其次是恢复了哲学思辨的题目样式。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不再出现的思辨题又出现在分析说明题第37题中: 有人提出:世博会之后,中学生还会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吗?有人认为还有可能。两个理由:(1)从汶川到玉树,从特奥到奥运,许多志愿者为中学生树立了榜样。(2)勇于奉献,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社会风气影响了中学生。请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哲学原理分析该学生的理由能否支持他的观点? 这种辨析有益于锻炼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死记硬背很难应对。 此外,一些题目借用教科书外的术语词汇,对学生的判断产生影响。例如,单项选择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生产成本价、批发价、零售价分别对应经济活动中的哪些环节? A、分配、交换、消费 B、分配、消费、分配 C、生产、消费、消费 D、生产、分配、分配 几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考生均反映,这种用词对他们造成误导。因为在现有教材中,极少有教师会使用“成本价、批发价、零售价”这样的词汇,直接影响到考生审读。 历史:突出海派特色 周靖(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今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在继承近年来史料丰富、重视史实和突出思辨等“海派”特色的同时,有了新的突破。统揽全卷,除了形式多样外,在内涵上关注历史运动和社会发展规律,强调学术研究的职业道德,使试卷贴近中学生认知水平。 试卷第35题指出“人类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地理位置,进而分析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推进作用。既有利于从整体性视角剖析历史运动的规律,更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有效地把握教材的核心概念。 试卷第37题从一位义和团团民私自替政府草拟对外“和约”谈开,认为作为政府“和约”,这是一件伪造品,但作为历史材料,它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试题试图告诫后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现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试卷第33题从安阳发现东汉大墓,由此引发各界热议的视角入手,分析判定墓主人身份的两种观点,即一部分学者根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认定它是曹操墓;另一部分学者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进而提问“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这里,在疾呼史家除拥有才、学、识外,还应有以恪守科学、追求真理为己任的职业道德,即史德。这种以社会现象为切入口的命题思路,对学生态度和价值观起到正确引导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