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越来越近,在最后半个多月时间里,作文还有没有提高的可能?这里精选十一篇历年高考高分作文,请复旦附中资深语文教师黄玉峰细细批注、评点,希望能给考生一些启示。 细看这些高分作文,一般都有这样几个特点:准——审题清楚,文章扣住题意;新——观点新、内容新或角度新;韵——文章有韵味,有书卷气;诚——有真情的文字才能打动人;美——文学味足,词句精致。 最后复习阶段,考生可以再看看这些文章有什么可取之处,仔细推敲,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到考场上一定能胸中有成竹,下笔如有神。 2007年江西卷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语文,她如我心中的一泓清泉,清澈见底幽雅宁静,却又不时泛起一层层涟漪,惹得我心潮澎湃。(第一段就扣住语文二字,并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高明) 语文,是心灵的天堂。(一句话一段,错落有致,好)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用一句话,描写出满足于归隐后自耕自食的悠然情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仿佛眼前也见到那盎然春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出一代枭雄曹操的博大胸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出诗人满怀的相思愁绪……(把自己学过的诗歌,很自然地引用上去,巧。而很多学生明明肚里有货,却不知运用。) 语文,用一枝神来之笔,画出世间万物,画出诗人心中缕缕思绪,在一泓清泉中若点若圈,使我心雨飘飞。(语文画出诗人的思绪)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项羽,他哀歌一曲,泣下数行,上演了“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在汉军的穷追猛赶的滚滚声浪中自刎乌江,只因未把握时机,纵虎为患,使他自毁前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遭贬,壮志未酬,心有不甘而吟;陈涉虽地位低下,苦难深重,却呼出“王侯将相宁种乎?”;屈原因遭奸人陷害,使其忧愁悲思而抒《离骚》…… 语文,用美妙圆润的歌声鸣出世间不平之音,唱出世人壮志满怀,使一泓清泉泛泛作响,使我思绪翻飞。(语文鸣出世间的不平)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道出了对人生境界的选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超越自身的苦难,为天下百姓着想,不由得让我辈汗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写出一个政治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一代伟人对历史的绝唱…… 语文,用横溢的才情吟诵着壮志情怀,在心中的一泓清泉中用诗化之墨泼洒出跳动的文字。 语文,记载着邈远的历史,激荡着人们深邃的遐思。(语文记载邈远的历史)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装满了诗怀画意,侠骨柔情,在心中永不停歇地流淌。 [秘籍一:巧用库存] 2007年江西卷要求考生在《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中任选一题作文。 这是一个有考场智慧的考生,懂得巧妙地挖掘语文书的库存。仔细看,文中的素材几乎全部来自于语文课本,虽然没有寻寻觅觅挖空心思,但照样层次丰富。 这是一个聪明的举动。考场决胜之时,谁都想表现得满腹诗书侃侃而论,但在平日里真正能做到读书万卷、腹中充实的毕竟是少数。不少学生一到考试,常感手中无粮,心里发慌,急着搜罗各类“材料”,企图临时抱佛脚,结果是“上穷碧落下黄泉”,还是落得个“两处茫茫皆不见”。临时东抄西摘来的东西,没有经过消化,到头来很难为己所用。 “家有财宝自不知”,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就是一套小小百科全书,其中内容可能比你想象得更丰富,关键在你是不是会用。我建议,考生在考前把初一到高三的语文课本再好好熟悉一下。这样做轻松又讨巧,学生对熟悉的内容运用起来更容易得心应手,比看什么素材大全要强得多。况且,高考阅卷大多是语文教师,对课本也有亲切感,看到认真学习语文课本的学生,印象首先就不会差。 2009年山东卷 见证 夜晚,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一袭春风吹来,吹得我心里愈加烦躁。(有悬念) 多少年了,没有在这样的季节里负犁奋进,真让我有些心酸啊!我懒懒地叼起一根稻草,伤心地咀嚼着那些曾经见证过的风干的往事。那时节,这样的夜晚,有星星,有晚风,怎会没有煤油来照明呢?主人用柴火点燃煤油灯,火星在灯罩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如诗歌般整齐而富有韵律。现在呢,没有了煤油,也没有了煤油灯,只有那遍布屋里屋外街道两旁照彻大地的电灯,圆的、方的、环形的、柱形的、白色的、红色的,让我睡觉也睡不安稳。(对物质生活的改善并非一味唱颂歌,也做出反思,这是难能可贵的) 现在,那土地再也不需要自己了。土地有了播种机。刚有播种机的时候,我就和它赛过一场。走进田野,我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欢快地扬扬蹄子,我就套上犁跑了起来,刚开始还能跟得上那播种机,但不一会儿就比它慢了。艰难地耕完一块地,我明白了——牛怎么能跟不知疲惫的播种机比呢?(写牛的“心理”,很活) 我的兄弟们就这样一个个不见了。先是一家卖了,后来就差不多家家都卖了。不是卖掉,就是被杀了卖肉。不用耕地了,谁还养我们呢?我见证了伙伴们的死亡:调皮的二牛、沉默的黄衣、能干的白点……到现在,整个村子就只剩我们寥寥几头了。要不是老主人和小主人钟爱我,我或许早就成刀下鬼了。我是一头不用下地耕田的耕牛!(在用播种机代替耕牛一事上就看出时代的变迁,以小见大) 牛栏门吱呀一声开了,一阵风吹过,给装着空调的牛圈带来泥土的气息。我享受地闻了闻,我喜欢这气息。主人领着一群穿着时尚的人进来。“今晚上我们的活动项目是越野耕地。大家可以任意挑选一头牛,牵着它到我们为你们准备的土地上耕地。喜欢牛的朋友还可以骑在牛的身上,体验一把牧牛童的滋味。”就是从主人开始“农家游”开始,我的同伴又开始多了起来,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牛也开始讲营养和卫生,我以前从没听说过。白天上山,在一群陌生人的牵引下吃草、休息;晚上下地,陪着他们负犁耕地。在见证过无数人耕地的我来看,这哪叫耕地,懒洋洋地走上几趟,地就到头了,犁把得歪歪扭扭,让我走得很不舒服。(有微微的讽刺意味,含而不露) “我骑这头黑牛。”一个小孩高兴得指着我。“去,黑皮。”老主人熟练地把我牵了出来。让小孩骑在我身上。我慢慢走出村子,回头望望,村子又有些变化,东北角冒出了一家工厂,西北角又多了一幢别墅。(这里将牛的视角又扩大了一些) 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一袭春风吹来,我昂起头“哞”了一声:我是一头见证村子变迁的老牛…… [秘籍二:以新取胜] 2009年山东卷作文命题是“见证”,考生很容易就想到写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变迁,这个角度其实很容易撞车。 高考评分标准中,对“创新”十分重视,有新意的文章才容易得到青睐。考场作文构思时间短,要在观点上创新绝非易事,但我们还是可以考虑从角度、形式上去创新。本文同样写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却不让人感到陈旧,就是靠形式的出奇、出新来制胜,作者另辟蹊径,从一头老牛的视角来见证社会的变迁。 求新,第一要切题,第二要自然,切勿胡编乱造、弄巧成拙。本文的佳处在于其新奇之处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确,千百年来耕牛是农民最得力的助手和朋友,也许是“最理解农村的动物”,谈农村的变迁,以耕牛为见证,贴切又合理。文章写牛的“内心独白”也写得很自然,农村的变化可以涉及方方面面,而全文没有一处超出一头平日除了耕地就是呆在牛栏里的老牛所能“见证”的合理范围,这是对出新制胜者的基本要求。 2007年北京卷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诗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倾慕。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秘籍三:一锤定音] 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要求写对刘长卿“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的理解。诗句可以有多重理解,但作文只能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本文一锤定音,确定它表达的就是对“寂寞”的思考,于是标题拟作“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不动声色地用诗意的语言将“中心思想”给定了下来。文章材料“品类丰富”,可见作者对文学涉猎的深度和广度。对“寂寞”的理解更是层层推进。通过纳兰、李煜等,写出个人的寂寞对灵魂的铸造和对文学的滋养作用,但英雄的寂寞要更进一层,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寂寞也就升华为奉献和功绩。作者深厚的思想积淀由此表现出来。 2009年陕西卷 西安的无奈 兔子弃长补短,以它的弱项代替擅长的奔跑,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一句话概括材料)可你又何尝不是呢?我的西安! 巍巍的城墙是你千年不变的沧桑容颜;淙淙的护城河是你历经千辛,却依然盈盈的眼波;葱葱的骊山是你一如既往的青丝。周朝古拙的铜鼎是你坚硬的骨骼,秦朝耀眼的兵马是你卓尔不群的身姿,唐朝宏大的石经是你闪烁的思想。(可以看出对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相当的了解,选择写西安正是发挥所长) 是啊!这些都是你的长项,是你屹立于世界的基石,是你赶超历史的滚滚车轮。 而你却忽视了这世人眼中的长处,你拼命地用冰冷的水泥建成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用一块块玻璃反射着刺人眼睛的白光;用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嘈杂着人们的心。 你想像纽约一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你想像雅典一样用裸体的雕塑营造地中海风情的幻想,你还想像巴黎一样用柔柔的艳波聚一份浪漫…… 你用别人的东西装点自己,自己却埋没在了复制当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 看看吧!我的西安,眼底尽是无奈。满眼充斥着盒子一般的水泥大楼,偶尔冒出的两座古色建筑,似乎更像马戏团的小丑在舞台上取悦观众。 你是西安,十三朝的古都!秦汉的雄风,盛唐的繁华,是你的长项,可你却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般地丧失了自己的传统和个性。 还记得当年的你吗?丰镐的国风唱得你意气风发,阿房的宫灯照得你熠熠生辉,未央的歌舞漾得你柔波婉转,骊宫的清泉洗得你铅华尽去。 你的长恨歌舞朦胧了世人的双眼,你的太白诗赋涤荡着世人的胸膛,你的剑挥出无数边关意,你的酒酿出不尽离别情。(文笔华美。几处排比都用得荡气回肠,起到很精彩的效果。) 威武雄壮属于你,千娇百媚属于你。 即使那半轮明月在你这里也别有千年的醇厚风味。 西安,这才是真正的你,如一杯茶幽香沁脾,如一坛酒醇香永久。 西安,多么希望你能脱掉那不属于你的难看的水泥外衣,换上一件只有你才有的古色古香却又历久弥新的宽袍大袖! 这才是真正的你,西安! [秘籍四:立意升华] 2009年陕西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童话故事,如果完全陷入对野鸭教练、小兔子、小乌龟的评说中去,容易写得婆婆妈妈,幼稚浅薄。本文却能写得如此大气磅礴,思想犀利,和对材料的高超处理能力是分不开的。作者迅速地从材料中抽出“扬短弃长得不偿失”这个观点,紧紧把握。对小兔子的故事只一句话带过,转而进入正题,写自己对城市发展的思考。文章写出了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点出了西安所应该坚持的“自我”是什么。这样考生自己平日积累的文化知识也就找到了一个决口,源源而出。 对于材料作文,考生要学会和材料“不粘不脱”、“若即若离”,可以既不偏离主题,又不为材料的情节、细节所拘泥,写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好文章来。 此外,考生还要学会让自己的文章史化、诗化、美化。同样是说要坚持自己的长处,不要只知模仿别人这个道理,可以写得很有历史感、很有文学味。阅卷老师每天要批上百篇文章,在一大堆琐琐碎碎的小故事小道理作文当中,看到这篇充满书卷气、眼界开阔、文采斐然的文章,当然会青眼有加。 当然,格调的提升还是要以腹中充实的基础为前提。本文作者显然在西安历史文化这方面有充裕的学识,才能有的放矢地升华。而盲目拔高,空谈套话,只会显得言之无物,苍白空虚。如果上海卷出这类题目,那么上海考生就可以谈谈上海的风情。为此,建议考生在百忙中放松一下,去世博会逛逛,也许会生出不少灵感。 2007年山东卷 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寻找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她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她是云彩里篆刻的记忆,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和大气。宛如宝剑上镶刻的星辰,恍若皇冠烘托的太阳,一袭轻纱下的曼妙舞蹈,摇醒了一个盛世的传说。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是你吗,唐朝?(一系列的比喻,优美精当,作者不俗的修辞功底展露无遗) 我用想象触摸你诗的轮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得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了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唐朝啊,你的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遗忘?(用第二人称,更增加了亲切感,使人宛如近距离地在触摸这个王朝,与之对话) 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青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你仍然庄严地站在中华五千年的青史中,以博大的文化情怀和丰繁的艺术成就笑傲同侪。夜光杯里的葡萄红闪闪发亮,醉了一个又一个世纪。那些坚守岁月的人,朝霞从此耀眼,残阳从此灿烂,中国从此芳醇神气,永久蕴香迷人。是这样吗,唐朝?你陶醉和震响了整个生命的世界。(以华美的句子点到唐文化的几个方面,勾勒出一幅立体的文明气象) 把满纸才子的清高遐想折好,我愿枕琴声做一场崇古清梦,醉于此间,永不醒来。 纵使时间流淌,时光飞逝,美丽的唐朝不衰,永恒的记忆不退!(卒章显志,观点鲜明) [秘籍五:扬己所长] 诗化的语言,俯拾皆是的对诗词典故的活用,令人顿觉满纸是大唐华彩,阅者不能不被作者感染:一个如此美丽多情的时代记忆,永远不会随风而逝。作者对唐朝,尤其是对唐诗的热爱和了解远在一般的学生之上,才能有如此多彩的内容,精致的文笔。 其实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擅长和特色,那是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别人模仿不来的。怎样在考试中抓住机会,扬己所长,有一个技巧问题。这位考生得以发挥所长,并不是运气和偶然,而是懂得以不变应万变,把题目拉向自己熟悉有准备的方面。 2007年山东卷规定的作文话题是“记忆不会随风而逝”,不少考生写对自己亲人、故乡的记忆,有真情实感的自然能写好,但如果没有相关经历,无病呻吟,就不免捉襟见肘。本文作者写对一个王朝的记忆,成功地祭出自己的“杀手锏”——唐朝和唐诗,一样说得通,而且写得精彩。 高考题目千变万化,我们切不可被牵着鼻子走,失去自我。考生要扬己所长,找到题目和自己的契合点。一旦找到了,你就如鱼得水,有情可抒,有理要说。 2009年湖北卷 站在老屋的门口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岁月无情,老屋却似乎有情) 我们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过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奶奶衰老、孤独的形象,感人)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没肯,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他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 [秘籍六:撞击火花] 2009年湖北卷是半命题作文“站在____的门口”。半命题作文给考生发挥空间大,但提示比较少,有时让考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这时考生不妨试试“碰撞”法,将自己平日的心得、感悟与熟悉的人物事例“相撞”,与作文题目“相撞”,“水本无波,相撞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火花”,这种办法有时能豁然打开思路,想到平日所未想的构思。 这篇文章虽然只是说些家常琐事,写一座陈旧的老屋,作者却将自己情感世界中丰富、细致的感悟都写了进去,有对亲情的追思,有对生命的体验,有对岁月的思考,而这一切都被赋予了“老屋”这个意象。老屋里有三代人的悲喜,所以站在老屋门口,就是站在亲情与岁月的门口。善于“取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技巧,把自己要表达的情、理、意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面,比空洞地说理抒情更能打动人。文章的层次尽可以丰富,意蕴尽可以深远,但切入点最好尽可能小一点。本文感怀人生,起于“老屋的门口”,随着感受与体验的渐次深入,归结于“岁月的门口”,意蕴深远。 2009年上海卷 和谐的统一 去黄山旅游前,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待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清雅高绝的图景。(开头稍显啰嗦,主题不够突出鲜明,以“去黄山旅游前……”开头,不如直接写孤松的姿态“黄山上的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 一些个体,他们本身或许各有特点,略有不足;但它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陷入思考。(自然地引入主题) 是的,如果你只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说,只求体制规范。这种只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以八股文来论述僵化单一之弊,妙处在于最后一句,让人看到这种弊病不仅仅损害文章韵味,更影响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能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桥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统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禁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此,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和,调和两者特点,便是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足令人怀想千年。(积累深厚且善于联想)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造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株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秘籍七:层次丰富] 2009年上海卷作文题是讨论“板桥体”这种书法艺术,又涉及到郑板桥这个诗书画三绝的文化人物。本文表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在这里就相当占优势了。这篇文章并非以巧取胜,显然作者在平时就有所积累和思考,才能如此驾轻就熟地运用古今中外的文化现象来论述这个“和而不同”的道理。文章内容丰富,结构则是层层深入,从风景到文学到人格都有和谐统一的事例,眼界也逐渐开阔,文笔优美而论述有据,令人信服。 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角度,大部分考生从“独立创新”的角度来谈,固然也有不少佳作,但本文从“和谐统一”入手,相对更有新意。除此之外,这则材料还可以提炼出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对多种优秀文化的融会贯通”等观点,只要有心去发掘,不愁无话可说。 2009年天津卷 风景这边独好 我觉得,90后与80后、70后没什么两样,都要经过从小大到大、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段都是难得的记忆,也是一路美丽的风景。 人生的旅程很长,只能靠脚下的鞋子一步步地走,不能跳过哪里而直接到达下一站。作为90后的“老大”,在将要开始人生另一站的时候,总爱留恋,留恋少年时的美好时光;有时也爱向往,向往成年后的独立自由。或许,我们应该时而环顾四周,看看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中到底是怎样的风景。 课堂上的90后,吸氧式地接受素质培养而完善自我;生活中的90后,用“舶来”与时尚装点自己的高傲。这听上去或许令人难过,但却是少年真实的想法,叛逆而怪异。我们也时常吟上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抒发内心的郁闷与不满,或者把一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划在桌上,来激励自己要始终抱有积极和热情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90后的我们总以为有这么一片天地,能让我们沉迷其中而乐不思蜀,也执着地认为那种快乐是其他年龄的人永远无法领会的。(很有真实感,这种执着正是年轻人的重要特色) 生活的碎片装点着沿途的风景,90后的我们快乐于当下的学习,从第一次走进陶渊明起,从第一次掌握简单的微积分开始,我们常常为又掌握了一点曾经自以为神秘的东西而感到骄傲。我们面对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偶尔会心生恶魔而暗地诅咒,但也终究明白是他们才能使我们在今天变强,因为90后不是油盐不浸的石头。我们时常懒惰,会找出各种借口当家里的“皇帝”,但也不愿依偎在父母的臂弯下没有尽头,因为90后不想被人视为长不大的一代。我们有梦想,我们也爱冲动,我们总想跑,却常常在平坦的道路上跌倒。我们总觉得,前面的路很宽,树很高,花很艳,风景很美丽;但更经常的是,我们忽略了前方的一草一木实际上都是曾经在成长过程中种下的种子,在另一个地方发了芽。(这里可以说得更清晰一些) 高考过后,我们这些90后的老大就要迈出那段没有被定义的日子,而可能渐渐被社会格式化,那时会偶然发现这段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是多么重要。如果你正值成长的年龄,请停下脚步,时而看看路旁的花草。因为在人生的路上,成长的季节,风景这边独好。 [秘籍八:自然讨巧] 这篇文章称不上是极佳之作,但它的优点是自然、明朗,叫人看了舒服。2009年天津卷要求以“我说九零后”为话题写作,让90后写90后,看似简单,只是在表达自己而已,但既要不失客观公正,又要考虑阅卷老师的感受,还要写得真实自然,不能造作,就有一定难度了。不能写得“飞扬跋扈”,让人反感,也不能写得像检讨书,透着虚伪。本文不避讳90后追求个性和少年叛逆的一面,但也避免“妖魔化”90后,而是把他们写得容易理解、容易亲近。开头就很明确地说清楚自己的看法:90后没有什么两样。接下来就写这个年纪的人特有的悲喜爱憎,让人觉得这些一直叫父母操心老师摇头的孩子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那些“怪异”和“恶魔”中说不定也包含着成长的美好。题目套用名句,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最后把写90后引到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上,也是聪明之举。 高考越来越近,在最后半个多月时间里,作文还有没有提高的可能?这里精选十一篇历年高考高分作文,请复旦附中资深语文教师黄玉峰细细批注、评点,希望能给考生一些启示。 细看这些高分作文,一般都有这样几个特点:准——审题清楚,文章扣住题意;新——观点新、内容新或角度新;韵——文章有韵味,有书卷气;诚——有真情的文字才能打动人;美——文学味足,词句精致。 最后复习阶段,考生可以再看看这些文章有什么可取之处,仔细推敲,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到考场上一定能胸中有成竹,下笔如有神。 2007年江西卷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语文,她如我心中的一泓清泉,清澈见底幽雅宁静,却又不时泛起一层层涟漪,惹得我心潮澎湃。(第一段就扣住语文二字,并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高明) 语文,是心灵的天堂。(一句话一段,错落有致,好)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用一句话,描写出满足于归隐后自耕自食的悠然情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仿佛眼前也见到那盎然春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出一代枭雄曹操的博大胸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出诗人满怀的相思愁绪……(把自己学过的诗歌,很自然地引用上去,巧。而很多学生明明肚里有货,却不知运用。) 语文,用一枝神来之笔,画出世间万物,画出诗人心中缕缕思绪,在一泓清泉中若点若圈,使我心雨飘飞。(语文画出诗人的思绪)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项羽,他哀歌一曲,泣下数行,上演了“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在汉军的穷追猛赶的滚滚声浪中自刎乌江,只因未把握时机,纵虎为患,使他自毁前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遭贬,壮志未酬,心有不甘而吟;陈涉虽地位低下,苦难深重,却呼出“王侯将相宁种乎?”;屈原因遭奸人陷害,使其忧愁悲思而抒《离骚》…… 语文,用美妙圆润的歌声鸣出世间不平之音,唱出世人壮志满怀,使一泓清泉泛泛作响,使我思绪翻飞。(语文鸣出世间的不平)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道出了对人生境界的选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超越自身的苦难,为天下百姓着想,不由得让我辈汗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写出一个政治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一代伟人对历史的绝唱…… 语文,用横溢的才情吟诵着壮志情怀,在心中的一泓清泉中用诗化之墨泼洒出跳动的文字。 语文,记载着邈远的历史,激荡着人们深邃的遐思。(语文记载邈远的历史)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装满了诗怀画意,侠骨柔情,在心中永不停歇地流淌。 [秘籍一:巧用库存] 2007年江西卷要求考生在《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中任选一题作文。 这是一个有考场智慧的考生,懂得巧妙地挖掘语文书的库存。仔细看,文中的素材几乎全部来自于语文课本,虽然没有寻寻觅觅挖空心思,但照样层次丰富。 这是一个聪明的举动。考场决胜之时,谁都想表现得满腹诗书侃侃而论,但在平日里真正能做到读书万卷、腹中充实的毕竟是少数。不少学生一到考试,常感手中无粮,心里发慌,急着搜罗各类“材料”,企图临时抱佛脚,结果是“上穷碧落下黄泉”,还是落得个“两处茫茫皆不见”。临时东抄西摘来的东西,没有经过消化,到头来很难为己所用。 “家有财宝自不知”,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就是一套小小百科全书,其中内容可能比你想象得更丰富,关键在你是不是会用。我建议,考生在考前把初一到高三的语文课本再好好熟悉一下。这样做轻松又讨巧,学生对熟悉的内容运用起来更容易得心应手,比看什么素材大全要强得多。况且,高考阅卷大多是语文教师,对课本也有亲切感,看到认真学习语文课本的学生,印象首先就不会差。 2009年山东卷 见证 夜晚,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一袭春风吹来,吹得我心里愈加烦躁。(有悬念) 多少年了,没有在这样的季节里负犁奋进,真让我有些心酸啊!我懒懒地叼起一根稻草,伤心地咀嚼着那些曾经见证过的风干的往事。那时节,这样的夜晚,有星星,有晚风,怎会没有煤油来照明呢?主人用柴火点燃煤油灯,火星在灯罩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如诗歌般整齐而富有韵律。现在呢,没有了煤油,也没有了煤油灯,只有那遍布屋里屋外街道两旁照彻大地的电灯,圆的、方的、环形的、柱形的、白色的、红色的,让我睡觉也睡不安稳。(对物质生活的改善并非一味唱颂歌,也做出反思,这是难能可贵的) 现在,那土地再也不需要自己了。土地有了播种机。刚有播种机的时候,我就和它赛过一场。走进田野,我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欢快地扬扬蹄子,我就套上犁跑了起来,刚开始还能跟得上那播种机,但不一会儿就比它慢了。艰难地耕完一块地,我明白了——牛怎么能跟不知疲惫的播种机比呢?(写牛的“心理”,很活) 我的兄弟们就这样一个个不见了。先是一家卖了,后来就差不多家家都卖了。不是卖掉,就是被杀了卖肉。不用耕地了,谁还养我们呢?我见证了伙伴们的死亡:调皮的二牛、沉默的黄衣、能干的白点……到现在,整个村子就只剩我们寥寥几头了。要不是老主人和小主人钟爱我,我或许早就成刀下鬼了。我是一头不用下地耕田的耕牛!(在用播种机代替耕牛一事上就看出时代的变迁,以小见大) 牛栏门吱呀一声开了,一阵风吹过,给装着空调的牛圈带来泥土的气息。我享受地闻了闻,我喜欢这气息。主人领着一群穿着时尚的人进来。“今晚上我们的活动项目是越野耕地。大家可以任意挑选一头牛,牵着它到我们为你们准备的土地上耕地。喜欢牛的朋友还可以骑在牛的身上,体验一把牧牛童的滋味。”就是从主人开始“农家游”开始,我的同伴又开始多了起来,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牛也开始讲营养和卫生,我以前从没听说过。白天上山,在一群陌生人的牵引下吃草、休息;晚上下地,陪着他们负犁耕地。在见证过无数人耕地的我来看,这哪叫耕地,懒洋洋地走上几趟,地就到头了,犁把得歪歪扭扭,让我走得很不舒服。(有微微的讽刺意味,含而不露) “我骑这头黑牛。”一个小孩高兴得指着我。“去,黑皮。”老主人熟练地把我牵了出来。让小孩骑在我身上。我慢慢走出村子,回头望望,村子又有些变化,东北角冒出了一家工厂,西北角又多了一幢别墅。(这里将牛的视角又扩大了一些) 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一袭春风吹来,我昂起头“哞”了一声:我是一头见证村子变迁的老牛…… [秘籍二:以新取胜] 2009年山东卷作文命题是“见证”,考生很容易就想到写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变迁,这个角度其实很容易撞车。 高考评分标准中,对“创新”十分重视,有新意的文章才容易得到青睐。考场作文构思时间短,要在观点上创新绝非易事,但我们还是可以考虑从角度、形式上去创新。本文同样写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却不让人感到陈旧,就是靠形式的出奇、出新来制胜,作者另辟蹊径,从一头老牛的视角来见证社会的变迁。 求新,第一要切题,第二要自然,切勿胡编乱造、弄巧成拙。本文的佳处在于其新奇之处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确,千百年来耕牛是农民最得力的助手和朋友,也许是“最理解农村的动物”,谈农村的变迁,以耕牛为见证,贴切又合理。文章写牛的“内心独白”也写得很自然,农村的变化可以涉及方方面面,而全文没有一处超出一头平日除了耕地就是呆在牛栏里的老牛所能“见证”的合理范围,这是对出新制胜者的基本要求。 2007年北京卷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诗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倾慕。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秘籍三:一锤定音] 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要求写对刘长卿“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的理解。诗句可以有多重理解,但作文只能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本文一锤定音,确定它表达的就是对“寂寞”的思考,于是标题拟作“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不动声色地用诗意的语言将“中心思想”给定了下来。文章材料“品类丰富”,可见作者对文学涉猎的深度和广度。对“寂寞”的理解更是层层推进。通过纳兰、李煜等,写出个人的寂寞对灵魂的铸造和对文学的滋养作用,但英雄的寂寞要更进一层,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寂寞也就升华为奉献和功绩。作者深厚的思想积淀由此表现出来。 2009年陕西卷 西安的无奈 兔子弃长补短,以它的弱项代替擅长的奔跑,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一句话概括材料)可你又何尝不是呢?我的西安! 巍巍的城墙是你千年不变的沧桑容颜;淙淙的护城河是你历经千辛,却依然盈盈的眼波;葱葱的骊山是你一如既往的青丝。周朝古拙的铜鼎是你坚硬的骨骼,秦朝耀眼的兵马是你卓尔不群的身姿,唐朝宏大的石经是你闪烁的思想。(可以看出对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相当的了解,选择写西安正是发挥所长) 是啊!这些都是你的长项,是你屹立于世界的基石,是你赶超历史的滚滚车轮。 而你却忽视了这世人眼中的长处,你拼命地用冰冷的水泥建成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用一块块玻璃反射着刺人眼睛的白光;用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嘈杂着人们的心。 你想像纽约一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你想像雅典一样用裸体的雕塑营造地中海风情的幻想,你还想像巴黎一样用柔柔的艳波聚一份浪漫…… 你用别人的东西装点自己,自己却埋没在了复制当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 看看吧!我的西安,眼底尽是无奈。满眼充斥着盒子一般的水泥大楼,偶尔冒出的两座古色建筑,似乎更像马戏团的小丑在舞台上取悦观众。 你是西安,十三朝的古都!秦汉的雄风,盛唐的繁华,是你的长项,可你却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般地丧失了自己的传统和个性。 还记得当年的你吗?丰镐的国风唱得你意气风发,阿房的宫灯照得你熠熠生辉,未央的歌舞漾得你柔波婉转,骊宫的清泉洗得你铅华尽去。 你的长恨歌舞朦胧了世人的双眼,你的太白诗赋涤荡着世人的胸膛,你的剑挥出无数边关意,你的酒酿出不尽离别情。(文笔华美。几处排比都用得荡气回肠,起到很精彩的效果。) 威武雄壮属于你,千娇百媚属于你。 即使那半轮明月在你这里也别有千年的醇厚风味。 西安,这才是真正的你,如一杯茶幽香沁脾,如一坛酒醇香永久。 西安,多么希望你能脱掉那不属于你的难看的水泥外衣,换上一件只有你才有的古色古香却又历久弥新的宽袍大袖! 这才是真正的你,西安! [秘籍四:立意升华] 2009年陕西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童话故事,如果完全陷入对野鸭教练、小兔子、小乌龟的评说中去,容易写得婆婆妈妈,幼稚浅薄。本文却能写得如此大气磅礴,思想犀利,和对材料的高超处理能力是分不开的。作者迅速地从材料中抽出“扬短弃长得不偿失”这个观点,紧紧把握。对小兔子的故事只一句话带过,转而进入正题,写自己对城市发展的思考。文章写出了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点出了西安所应该坚持的“自我”是什么。这样考生自己平日积累的文化知识也就找到了一个决口,源源而出。 对于材料作文,考生要学会和材料“不粘不脱”、“若即若离”,可以既不偏离主题,又不为材料的情节、细节所拘泥,写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好文章来。 此外,考生还要学会让自己的文章史化、诗化、美化。同样是说要坚持自己的长处,不要只知模仿别人这个道理,可以写得很有历史感、很有文学味。阅卷老师每天要批上百篇文章,在一大堆琐琐碎碎的小故事小道理作文当中,看到这篇充满书卷气、眼界开阔、文采斐然的文章,当然会青眼有加。 当然,格调的提升还是要以腹中充实的基础为前提。本文作者显然在西安历史文化这方面有充裕的学识,才能有的放矢地升华。而盲目拔高,空谈套话,只会显得言之无物,苍白空虚。如果上海卷出这类题目,那么上海考生就可以谈谈上海的风情。为此,建议考生在百忙中放松一下,去世博会逛逛,也许会生出不少灵感。 2007年山东卷 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寻找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她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她是云彩里篆刻的记忆,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和大气。宛如宝剑上镶刻的星辰,恍若皇冠烘托的太阳,一袭轻纱下的曼妙舞蹈,摇醒了一个盛世的传说。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是你吗,唐朝?(一系列的比喻,优美精当,作者不俗的修辞功底展露无遗) 我用想象触摸你诗的轮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得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了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唐朝啊,你的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遗忘?(用第二人称,更增加了亲切感,使人宛如近距离地在触摸这个王朝,与之对话) 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青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你仍然庄严地站在中华五千年的青史中,以博大的文化情怀和丰繁的艺术成就笑傲同侪。夜光杯里的葡萄红闪闪发亮,醉了一个又一个世纪。那些坚守岁月的人,朝霞从此耀眼,残阳从此灿烂,中国从此芳醇神气,永久蕴香迷人。是这样吗,唐朝?你陶醉和震响了整个生命的世界。(以华美的句子点到唐文化的几个方面,勾勒出一幅立体的文明气象) 把满纸才子的清高遐想折好,我愿枕琴声做一场崇古清梦,醉于此间,永不醒来。 纵使时间流淌,时光飞逝,美丽的唐朝不衰,永恒的记忆不退!(卒章显志,观点鲜明) [秘籍五:扬己所长] 诗化的语言,俯拾皆是的对诗词典故的活用,令人顿觉满纸是大唐华彩,阅者不能不被作者感染:一个如此美丽多情的时代记忆,永远不会随风而逝。作者对唐朝,尤其是对唐诗的热爱和了解远在一般的学生之上,才能有如此多彩的内容,精致的文笔。 其实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擅长和特色,那是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别人模仿不来的。怎样在考试中抓住机会,扬己所长,有一个技巧问题。这位考生得以发挥所长,并不是运气和偶然,而是懂得以不变应万变,把题目拉向自己熟悉有准备的方面。 2007年山东卷规定的作文话题是“记忆不会随风而逝”,不少考生写对自己亲人、故乡的记忆,有真情实感的自然能写好,但如果没有相关经历,无病呻吟,就不免捉襟见肘。本文作者写对一个王朝的记忆,成功地祭出自己的“杀手锏”——唐朝和唐诗,一样说得通,而且写得精彩。 高考题目千变万化,我们切不可被牵着鼻子走,失去自我。考生要扬己所长,找到题目和自己的契合点。一旦找到了,你就如鱼得水,有情可抒,有理要说。 2009年湖北卷 站在老屋的门口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岁月无情,老屋却似乎有情) 我们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过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奶奶衰老、孤独的形象,感人)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没肯,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他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 [秘籍六:撞击火花] 2009年湖北卷是半命题作文“站在____的门口”。半命题作文给考生发挥空间大,但提示比较少,有时让考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这时考生不妨试试“碰撞”法,将自己平日的心得、感悟与熟悉的人物事例“相撞”,与作文题目“相撞”,“水本无波,相撞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火花”,这种办法有时能豁然打开思路,想到平日所未想的构思。 这篇文章虽然只是说些家常琐事,写一座陈旧的老屋,作者却将自己情感世界中丰富、细致的感悟都写了进去,有对亲情的追思,有对生命的体验,有对岁月的思考,而这一切都被赋予了“老屋”这个意象。老屋里有三代人的悲喜,所以站在老屋门口,就是站在亲情与岁月的门口。善于“取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技巧,把自己要表达的情、理、意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面,比空洞地说理抒情更能打动人。文章的层次尽可以丰富,意蕴尽可以深远,但切入点最好尽可能小一点。本文感怀人生,起于“老屋的门口”,随着感受与体验的渐次深入,归结于“岁月的门口”,意蕴深远。 2009年上海卷 和谐的统一 去黄山旅游前,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待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清雅高绝的图景。(开头稍显啰嗦,主题不够突出鲜明,以“去黄山旅游前……”开头,不如直接写孤松的姿态“黄山上的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 一些个体,他们本身或许各有特点,略有不足;但它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陷入思考。(自然地引入主题) 是的,如果你只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说,只求体制规范。这种只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以八股文来论述僵化单一之弊,妙处在于最后一句,让人看到这种弊病不仅仅损害文章韵味,更影响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能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桥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统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禁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此,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和,调和两者特点,便是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足令人怀想千年。(积累深厚且善于联想)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造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株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秘籍七:层次丰富] 2009年上海卷作文题是讨论“板桥体”这种书法艺术,又涉及到郑板桥这个诗书画三绝的文化人物。本文表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在这里就相当占优势了。这篇文章并非以巧取胜,显然作者在平时就有所积累和思考,才能如此驾轻就熟地运用古今中外的文化现象来论述这个“和而不同”的道理。文章内容丰富,结构则是层层深入,从风景到文学到人格都有和谐统一的事例,眼界也逐渐开阔,文笔优美而论述有据,令人信服。 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角度,大部分考生从“独立创新”的角度来谈,固然也有不少佳作,但本文从“和谐统一”入手,相对更有新意。除此之外,这则材料还可以提炼出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对多种优秀文化的融会贯通”等观点,只要有心去发掘,不愁无话可说。 2009年天津卷 风景这边独好 我觉得,90后与80后、70后没什么两样,都要经过从小大到大、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段都是难得的记忆,也是一路美丽的风景。 人生的旅程很长,只能靠脚下的鞋子一步步地走,不能跳过哪里而直接到达下一站。作为90后的“老大”,在将要开始人生另一站的时候,总爱留恋,留恋少年时的美好时光;有时也爱向往,向往成年后的独立自由。或许,我们应该时而环顾四周,看看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中到底是怎样的风景。 课堂上的90后,吸氧式地接受素质培养而完善自我;生活中的90后,用“舶来”与时尚装点自己的高傲。这听上去或许令人难过,但却是少年真实的想法,叛逆而怪异。我们也时常吟上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抒发内心的郁闷与不满,或者把一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划在桌上,来激励自己要始终抱有积极和热情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90后的我们总以为有这么一片天地,能让我们沉迷其中而乐不思蜀,也执着地认为那种快乐是其他年龄的人永远无法领会的。(很有真实感,这种执着正是年轻人的重要特色) 生活的碎片装点着沿途的风景,90后的我们快乐于当下的学习,从第一次走进陶渊明起,从第一次掌握简单的微积分开始,我们常常为又掌握了一点曾经自以为神秘的东西而感到骄傲。我们面对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偶尔会心生恶魔而暗地诅咒,但也终究明白是他们才能使我们在今天变强,因为90后不是油盐不浸的石头。我们时常懒惰,会找出各种借口当家里的“皇帝”,但也不愿依偎在父母的臂弯下没有尽头,因为90后不想被人视为长不大的一代。我们有梦想,我们也爱冲动,我们总想跑,却常常在平坦的道路上跌倒。我们总觉得,前面的路很宽,树很高,花很艳,风景很美丽;但更经常的是,我们忽略了前方的一草一木实际上都是曾经在成长过程中种下的种子,在另一个地方发了芽。(这里可以说得更清晰一些) 高考过后,我们这些90后的老大就要迈出那段没有被定义的日子,而可能渐渐被社会格式化,那时会偶然发现这段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是多么重要。如果你正值成长的年龄,请停下脚步,时而看看路旁的花草。因为在人生的路上,成长的季节,风景这边独好。 [秘籍八:自然讨巧] 这篇文章称不上是极佳之作,但它的优点是自然、明朗,叫人看了舒服。2009年天津卷要求以“我说九零后”为话题写作,让90后写90后,看似简单,只是在表达自己而已,但既要不失客观公正,又要考虑阅卷老师的感受,还要写得真实自然,不能造作,就有一定难度了。不能写得“飞扬跋扈”,让人反感,也不能写得像检讨书,透着虚伪。本文不避讳90后追求个性和少年叛逆的一面,但也避免“妖魔化”90后,而是把他们写得容易理解、容易亲近。开头就很明确地说清楚自己的看法:90后没有什么两样。接下来就写这个年纪的人特有的悲喜爱憎,让人觉得这些一直叫父母操心老师摇头的孩子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那些“怪异”和“恶魔”中说不定也包含着成长的美好。题目套用名句,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最后把写90后引到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上,也是聪明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