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始终抓住古代经典的文化积淀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不少的教师们主张,可以看出都侧重于能力发展的培养,但在知识的积累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力。导致现在的学生对成语和典故茫然无知,常常写错别字都浑然不知。这些都需要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在这里就我的一点点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背诵不能只是朗诵,还要能记住文章的内容,可是很多要背诵的文章大多是古代或是和我们生活有相当的距离,对学生来说要背诵起来是有困难的,因此有许多学生就生吞活剥的把文章死记硬背下来。久而久之,对学生而言背诵就成了一件巨大的包袱。其实文章的理解是在背诵之前就应该要了解的。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朗诵的才能更精彩。有些文章精彩优美的语言或精彩的写作手法,即使是不要求背诵的,他们也能够自觉的加以记忆和运用。老师在背诵的过程中,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点拨和帮助,使学生在逐渐熟练的诵读中去体会、领悟和深化,最终实现背诵。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句话是很值得我们细细研究的。现在的学生越是高年级越是不喜欢发出声音的背诵,认为自己能够背出就放到一边了,且不管背的内容是什么,更不要说,能够通过背诵发现其中的意义和美妙所在。我们语文课的真正目的反而被抛掷一边而废弃了,舍本逐末的后果是难以设想的。我认为背诵,不仅要能背出,更加要能够诵出其中的感情和思想。要想能够做到最好,途径就是要教师有意识的增加出声背诵的时间和次数,而且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的朗诵技巧。比如学过的《国际歌》,其中对于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到来的信心,可以通过让学生,尤其是男生的情绪的调动,带动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了慷慨激昂、胸怀宽广的英雄气概。有位学生,开始不喜欢发出声音的背书,结果每次默写总是班级最后一个,他自己也是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我从他平时学习中,发现他甚至都不爱说话,自己的意思都表达不清楚。我就让他多多去大声的朗读课文,他自己也发现,背诵效果明显比以前提高了,人也开朗多了,语文成绩也有进步。 从记忆规律的角度来说,所背诵的总是不可避免的要遗忘的。关键是怎么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人的记忆遗忘的速度是和重复的次数成反比的,就是说,要想记忆的时间越长,那么就必须重复的次数越多。就我们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强记能力是很惊人的,背书速度很快,可是过后遗忘的也是很难免的。作为教师我们就必须要想些方法来帮助他们。 让学生反复的背诵和熟练是必须的,但是同时,默写必须与之相结合,背诵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说的能力,默写则不仅是培养写的能力,也是考察学生理解的正确性与否。有些学生能够背诵得滚瓜烂熟,可是一旦落笔确是错字百出,说明他的记忆当中,还存在理解上的不足和漏洞,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效果更加显著。而且经常的默写一些优秀的语段和句子,为他们在习作中的仿写做了很好的示范。 加强背诵的同时,也要注重与相关知识的迁移和联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我的实践和经验告诉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背诵文章时,有意识的将这篇文章与别的以前学过的文章相联系,可能只是一些字词的用法,有的是表现的题材相同,有的是可能是文体、文史知识的相连,有的则是文章立意和主旨相似。开始只是教师的主动串联,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后来,每当我提到一篇文章,一句诗,就会有同学主动的把它和其他课文相联系,说的头头是道。而且形成一种竞争和比赛,背诵也就不在是孤立的单篇文章的简单记忆了,增强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也真正为他们的阅读和鉴赏提供了很扎实的前提。 当然,背诵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的目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的文学积累,语言表达和理解鉴赏能力,乃至于思想品德等等培养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局限在语文学科之中的,对于学习其他知识都是和不可或缺的基础。中学生们精力旺盛,记忆力强,在老师的正确的指导之下,珍惜并好好利用这大好的时光,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载《徐汇教育》2004年第11期《零陵中学校庆增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