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党务公开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教育科研  教工之家  师资队伍  健康促进  文明校园  预决算公开栏  校长信箱 
相关内容列表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教师心态调查
 
 
 

语文“实用教育观”的历史审视
2006-08-31  作者(来源):零陵中学 陆宁昌

    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我们会发现,“五四”前后,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学国文教授的目的应切“实用性”。周予同、王森然认为,“将十三四岁的儿童,不发展他固有的天才,给他人生应有的艺术,而迫他入狭义的职业,使他将来变成一个会吃饭的机器,这是不人道的,这是悲惨的事情。” 这样的提醒是必要的、有意义的。叶圣陶、刘半农等语文教育改革家也指出,中学生将来并非个个都做文学家、语言学家,因此,“五四”以后的国文教科书,其发展趋向越来越注意到课文教材的“实用性”。语文的这一“实用教育观”使教材建设在选材标准上有了一定的方向指导意义,至今有其历史借鉴价值。

      但语文教材改革中所承载实施的这一“实用教育”观念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操作所存在的一定距离,使得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用教育”成效。朱自清先生在为《文心》一书所作的序中就曾这样认为,“自己也在中学里教过五年国文,觉得有三种大困难。第一,无论是读是作,学生不容易感到实际的需要。第二,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第三,作的方面,总想创作,又急于发表。不感到实际的需要,读和作都只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总想创作,最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

    三十年代这段朱自清对自己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所感困难的反思,现在看来,很有必要作为语文“实用教育观”的历史问题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现今的语文教育的一些做法,因为朱自清等人所反思的语文教育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得到重视并予以解决。举例来说,有人认为阅读的目的就只为练习写作,因而专在模仿技巧和积蓄词汇方面下功夫;有人认为练习写作的目的是搞文学创作,只要学会了技巧积蓄了词汇就可以当作家。他们忽略了读和写的实用本质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技能,出于这个目的才要求在中学阶段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打好基础。这些情形在过去的七十年间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至于教和学的方法,七十年前行之有效的,现在有些已经知之甚少,甚至被遗弃不用了。目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不外乎两个:一是没把语文教学的目的弄清楚,其实对于前人对语文教材的实用性变革的目的,我们大多都忘却了;二是所谓旧的、传统的还没认识、了解、消化、总结,所谓的新的教法和理念层出不穷,却又无人认真实践总结。看来语文教育的问题不是语文本身出了什么大问题,而是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语文教育对语文学科本身的问题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功利、浮躁的社会大背景让语文教育负载了太多不应由语文学科负载的东西。

      语文实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前几年由各大媒体炒作的“新概念”作文所刮起的少年作家出书热中暴露无疑。其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人们(包括语文教师在内)对语文问题都处于人浮于事的困惑迷茫之中。大家一时不知道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该怎么上,语文课的教育功能一时没了方向,这与七十多年前朱自清先生所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说到底,是今天的语文教育缺乏对上世纪“五四”前后和三十年代的一批语文教育前辈的“实用教育观” 进行好好认识总结。我不能断言,今天的语文教育实践全然没有一点继承中国现代语文“实用教育观”的痕迹。但“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这句话用于今天的语文教育实践上,却最恰当地反映出我们现今在某些实际问题上正做着违背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事情。

      据报载,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中,很多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最主要是错别字太多,文章结构有问题。一些“少年作家”作品中表现出的自傲、自负令人惊讶,文风华而不实,“少年强说愁滋味”。对此,余秋雨告诫“少年作家”们,不要急于从事文学创作,“你们可以把文学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不一定要当成职业。要先学会最基本的东西,学会如何叙述,尽可能让文字质朴”。贾平凹指出:“少年作家”的作品已经走向模式化,大量作品一看就是受某种文风的影响,比如韩寒。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一位博士谈到韩寒时说:“我仍然感到韩寒文化背景的单薄。韩寒的语言素质深受90年代大文化背景的影响,特别是王朔之后流行于社会中的那种反叛、调侃、嬉笑怒骂而无需任何确定性的游戏心态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他这篇获奖作文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并没有超出这个社会所给予他的,特别是大众传媒给予他的东西。”写作要写出个人最独特的生活感受,需要中学生更加重视生活的积累与体验。  

  “出名趁早”、“退学写作”等等狂言都缺乏理性,这些不成熟的思想有可能成为少年作家夭折的因素,对语文教育的负面影响更是毋庸置疑。语文教育工作应该明白指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才是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的基本道理。对于媒体的炒作,我认为这很危险。对学生、家长而言,这是媒体在教育上、宣传上的误导。“少年作家”尚处在成长阶段,任何吹捧和扼杀都不是科学的态度,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引导,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需要我们本着语文教育前辈们提出的语文 “实用教育观”的基本原则做事。这是我们当代语文教师对全体学生负责的一种职业精神,也是让学生真正懂得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成长的方向的有效途径。

      对语文“实用教育观”的历史审视,需要我们用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来指导今天的工作,用今天的工作来总结实践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认清语文的“实用教育观”的“实用”不能等同于“功利”,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处理好语文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认清语文“实用教育观”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给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空间。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王森然等老一辈语文教育改革实践家所提出的“发展他固有的天才,给他人生应有的艺术”的语文教育新境界。

原载《徐汇教育》2004年第9期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