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1、基础教育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答案: “教师的发展” 重点内容: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载体之一:教研组建设 2、对教研组建设的思考 案例1、“你应该先救谁?” 案例2:1907年魁北克大桥坍塌 “教育的规律,是任何从事教育的人不能不研究的问题” 结论:教研组建设的规律,是组长与组员不能不研究的问题 二、教研组功能的认识 1、学校的名片 2、成长的摇篮 3、温馨的家园 三、教研组的新型特质: (1)组织功能转变:由“事务型”转变为“研究型”; (2)教研重心下移:由关注时髦问题的“离土研究”,转变为着眼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扎根研究”; (3)活动过程互动:活动形式由“精英独霸”转变为“全员参与”; (4)研究资源拓展:横向上指教研组之间的资源开放与合作学习,纵向上指开发学科的育人价值。 (5) 发展动力内化: 教研组发展需求由强制性的外驱力转变为白发性的内驱力。 这五方面内涵,由观念到行为层层递进。 四、教研组建设的策略 1.策略之一:制度建设 工作有计划;计划重落实;落实留痕迹;总结要及时; 2.策略之二:制定规划 (1)、重视规划制定的过程: 教研组发展规划的制定就是摸家底、找差距、定目标、寻发展的过程。 (2)、规划的层次性 为教师提供不同层次的发展平台。促进不同梯队教师的自我提升。 (3)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 3、策略之三:文化建设 注重教研组文化建设, 在内化学校文化的基础上,生成教研组独特的文化理念 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研组的文化理念是教研组价值追求凝炼式的表达,而教研组文化的内涵需要在教研组研究性的实践中生成,渗透在教研组工作的方方面面。 4、策略之四:营造氛围 合作学习、共同分享;平等对话、多元互动 5、策略之五:探索“模式”:“即时研讨”、“专题研讨” 6、策略之六:发挥组长作用 “一个好的教研组长就有一个好的教研组” 叶澜教授指出:“ 学校变革不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具有转型性质的变革,是学校课堂教学、班级建设、领导与管理等方面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更新。其中,教研组长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1)教研组长角色定位的各种偏差现象 1)角色缺位:单一的“信息传达者” 导致结果:任务布置会 教研制度未建立,只是偶尔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整理相关材料。 组内教师的发展更多依靠个人努力和自觉。 2)角色替位:全能的“教研包办者” 导致结果:教师普遍处于“出工不出力”; 剥夺了教师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限制了教师在团队中成长发展的可能性。 3)角色错位:空泛的“事务管理者” 导致结果:只关心教研组的管理之“事”;忽视教研之“事”; 教研内容较为空泛和随意;教师多是观摩而非参与;教研活动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教师“捧场”。 (2)新背景下教研组长角色的重新定位 1)角色意识转变: 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推进的第一责任人。 教研组长是教学改革的引领者。 2)角色职能转变:由“信息传达者”、“事务管理者”转变为“策划研究者”; 3)思维方式转变:由“点状割裂”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能整体把握教研组与学校建设、教师发展的关系; 4)工作方式转变:由“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策划”,主动思考教研组工作,重点策划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实现“在成事中成人,用成人促成事”; 5) 当好四个“员” 服务员 为教师服务 潜水员 倾听教师心声 领头羊 过硬的业务素质 拓荒者 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结束语: “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 “教研组建设是难点,需要新的理念与方法来突破” “教研组建设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