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党务公开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教育科研  师资队伍  健康促进  文明校园  预决算公开栏  校长信箱  防范学生欺凌举报邮箱
相关内容列表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调控策略初探
新课程下说课一则——谈小说《笛梦》的授课思路
创设信息教育环境 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探究水雷之谜——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下学生课堂自主性学习的实践
谈《向量》的授课思路
有趣的几何作图
猜想与假设
 
 
 

创设真实生活情境 提升德育工作效能
2006-09-06  作者(来源):零陵中学 陆宁昌

新世纪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德育问题!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将德育放在“核心”地位,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最有力策略。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看,尽管近几年在德育领域实行了诸多变革,但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情况依然存在。要改变这种现状,德育工作者必须把目光转移到受教育主体的生活,因为学生的生活有多宽广,德育工作的途径就有多宽广。结合近两年来我在高中从事后进班级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我认为,确立“生活德育”思想,让生活与德育融合,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实践“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动”与“生活”,强调“实践”与“体验”,是提升班级德育工作效能的有效途径。

“生活德育”是一个基于价值引导的受教育主体自主建构的过程。德育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价值引导作用非常重要。他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从而引导德育主体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品德、知识和能力,为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基于这种理论认识,我从价值引导的角度探讨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实践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生活中感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德育工作实效。

一、架设家校合作桥梁,整合家校德育资源。

我创设家校合作生活情境是从对学生的家访中开始的。了解一个学生和他成长的生活环境,是做好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第一步。无论是起点年级还是毕业年级,只要接手的是新班,中途转入新同学,我都会亲自到学生家中走访一下。高中学生的家庭住所非常分散,无论学生家住浦东郊区村队还是闸北、闵行,我都会一家一家访问。我事前设计一些问题,与学生、家长面对面谈心,随手细心记录与学生有关各种生活、学习等方面信息,了解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情况。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从交流中看到我和家长对他成长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帮助我在工作中及时发现一些“德育隐患”,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我曾在家访中了解到腾霏同学是从贵州回沪中考的知青子女,学习刻苦,但对英语学习非常自卑。我就在学校创造条件关注她的英语学习,并鼓励她在自己的态度目标中树立“学好英语,决不放弃”的目标。三年后,她高考进入了一本院校。

李莱芝同学高二时才转入我班。她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随父母到日本,在那里学习直到高中,父亲因身体原因,辞去在日本的工作,她跟随父母又回到阔别7年的上海。在与她接触中,我了解到他对中文非常生疏,就利用空余时间与她交流中国的传统文化,补习一些常用汉语知识。她父亲得知此事,托女儿交给我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一万日圆(约合700元人民币),我为不影响给她补习,将信封先放在办公室抽屉里。我约好时间利用周日到她家家访,一面和家长谈孩子的学习情况,一面鼓励她树立刻苦精神,临别时将信封交到她父亲手里。这对学生是另一种无形的德育鞭策。当这位同学拿到本科录取通知书后,她父亲特意打电话向我报告好消息。

对待后进班级的后进学生,尤其要注重家校合作桥梁的架设。我在一个酷热的夏天,对新接手的高三后进班全体学生进行了家访。期间不仅遇到酷热高温,也有暴雨台风。有一次因电话联系不上,我就按照学生先前留下的住址家访,一敲门才得知他已经不住在这里,随后再根据房主联系提供的新地址找到这名学生住所,等家访完回到家已是很晚了。在开学后的第一个家长会上,家长们反映自己的孩子自老师家访后,懂事多了,对学业也更有信心了。

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情境,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德育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家长修正教育态度和教育观念,消除一切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德育障碍,而且可以对学生产生隐性和显性的德育综合效能。

二、构筑互动交流平台,营造班级德育氛围。

高中生生理发育接近成熟,独立意识也达到一定水平,由此带来的叛逆意识也在左右他们的行为。从积极层面说,具有独立叛逆性的高中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主见,不轻易相信说教。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也给班级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理解、尊重和关心。

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经常用商量的口吻和学生对话,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培植自信,获取成就感。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我要求自己成为学生良师,更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益友。

在平日与学生交流时,我很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敢持己见,注重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我不断更新和发展德育内容,大胆剔除一些会削弱中华民族创造力和进取精神的落后保守观念,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说要做“人中人”;学习要“扬长避短”,我说要“扬长补短”。不仅如此,我将德育内容融入现代意识,让德育更生动活泼更具现代意识。我与学生一起阅读《心灵鸡汤》、《学习的革命》、《哈里·波特》、《麦田里的守望者》,与他们座谈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课堂上所讲的德育案例是有限的,不能包涵生活中的一切,更不能预见到未来。学生对自身的发展要靠德育工作者平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辨析生活。

要在班级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也要满足学生之间正常人际交往的需要。与人和睦是人际相处一条重要原则。我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多少取决于你与谁一起上学。”学生之间的接触在时间上最频繁,在空间上最接近,因此,我积极地引导学生之间的交往,充分开发学生的交往资源,努力营造和谐良好的班级德育氛围,满足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人际交往的基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比如世界艾滋病日,非典的日子,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让学生懂得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的关系,使他们形成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认识和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之间培养起了真诚友善的同窗之情与健康的人格,他们从感情上把爱的范围不断扩大,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愿意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更多的人。这无疑将为他们以后走出校门处理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班级德育氛围中,我让同学指出同学身上的不足,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构筑互动交流的生活德育情境,使德育工作成为一种非常开放的信息、情感传递过程。师生在共享德育民主的愉悦中教学相长,增进情感,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交流中,形成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班级德育氛围。

三、搭建主题活动舞台,发挥生活德育功能。

学生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搭建主题活动舞台,学生不去积极参与,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那么他们在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

在我看来,主题活动的组织是借助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发挥生活德育功能的手段,把所有活动都依附于自己既定的主题上,就能以活动来促进这些德育目标的达成。我依据这一思路让学生通过对主题活动的体验让自己有真正的收获。例如:参加第八届市中运会和第十一届市运会开幕式彩排训练,时间观念和集体意识的严格要求让学生感触最深;参观市少管所的法制教育活动,学生感受最深的是自由可贵、无知可悲;指导学生参加校“德之辩”辩论赛,让学生感到德育体验比课堂说教效果好;学军、学农、学工社会实践,不仅让学生体验军队的纪律、田园的劳动、手工的技巧,还让他们懂得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价值,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

    活动不在多,而在于有没有“灵魂”。值得我们注意,也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学生是受教育主体,谁也无法代替学生亲身的实践、亲身的体验、亲身感悟;受教育主体是“活”的,对活动的体验、收获是不同的,德育的“进步速率”不会是一样的;受教育主体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实效。

能否抓住生活瞬间创设主题活动的真实生活情境,是班主任能否发挥生活德育功能的关键。

在我创设的主题活动中,有针对无知学生在白墙上留下的黑鞋印而设计的主题班会《墙上的脚印》,有面对非典袭来策划的主题班会《非典无情人有情》、有准备进入高三前的一次主题班会《我所了解的高三生》,有我与后进班级学生集体合作,展示“梦想”和“拼搏”主题的班会《青春的梦》和《直面高考》。此外,我还依托学校与东安邮局的共建关系,让学生策划组织邮政日主题活动;高三时恰逢唐宋明清国宝展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我们学生在班级团支部的组织下进行历史文化观赏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的参与体验,但不能忽略了班主任的价值引导,这样,主题活动才能有真正的德育功效。针对高三后进班级某位学生课堂违纪,不听从劝告,当场辱骂老师问题,我想,暴风骤雨式的批评不可能解决高三学生一些思想认识偏差,便与学生一起策划了主题班会《谈做人》。我提供给学生两篇文章:一篇是《“人”字断想》,从字形到字义谈对做人的哲学思考;一篇是《威胁自己》,谈正视自身缺点,不甘平庸的思想。我让学生感受一下两篇文章所阐述的做人道理。通过对所发生问题的不同层面剖析认识,学生们一起思考,畅谈了如何建设新时期的高三师生关系,如何才能真正端正人生的航向等问题。最后,那位犯错学生真心诚意地接受批评,向老师道了歉。

我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这片热土,从看周围的变化来感受社会的变迁。同时,我引导学生对接触和了解到的社会问题,做自我思考,以他们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

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德育材料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是学生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同时,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德育材料又高于学生已知已有的现实生活。这使学生有一种在矛盾和运动的碰撞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期待。在此驱动下解决人的成长问题,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幸福,才能真正使受教育主体接受德育,真正实现适应社会、学会生活的德育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金生鈜著《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现代教育对生活疏离与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刘铁芳  《现代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4、《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  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5、《教育与人的发展》  瞿葆全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本文获“2005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年度论文评选”二等奖

获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2005年度成果奖(管理成果)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