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党务公开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教育科研  教工之家  师资队伍  健康促进  文明校园  预决算公开栏  校长信箱 
相关内容列表
零陵中学2008学年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科研信息:徐汇区“实施学期课程统整、主动推进二期课改”第三轮实验工作研讨会纪要
零陵中学开展区重点课题学期反馈推进活动
科研信息:徐汇区英语学科学期课程统整研讨会纪要
科研信息:徐汇区“实施学期课程统整、主动推进二期课改”第二轮实验学校负责人研讨会纪要
零陵中学2008学年教育教学论文暨校刊《耕耘》征稿启事
零陵中学首届校园学术节举行专题研讨区级展示(图文)
零陵中学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关于申报2009年度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通知
2008年徐汇区“学科德育百题”立项课题
零陵中学课题获立区重点课题(图文)
“黄浦杯”长三角教学创新与学生发展征文评选活动启事
零陵中学校刊征名启事
市教科院专家胡兴宏指导论文写作
零陵中学“2007年度教育教学论文”征稿启事
零陵中学“2007年度教育教学论文”征稿格式要求
徐汇区二期课改教师研究专项课题指南
关于开展徐汇区二期课改教师研究专项课题第二轮研究的通知
教科研负责人会议布置的工作
爱满天下杯第六届全国教师教育论文大赛征稿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新课程实施的区域推进策略改进研究》总课题部分项目课题立项的通知
2009-03-17  作者(来源):徐汇区教育局

各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学校、区教育学术团体、局属机构:

《新课程实施的区域推进策略改进研究》是我区主持的市教委重点课题。本课题的研究着重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不突出,支撑机制不健全的主要矛盾,确立学校、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研究改进课程实施的策略,从而推进学校和区域有效实施新课程。
本课题的研究包括四个项目。其中项目之一《以校为本实施新课程的策略改进研究》主要由学校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参与研究。为此,经教育局研究,决定在全区学校中开展这两个项目的课题立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对象

区域范围内的中学、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学术团体和局属机构的教职员工。可以以集体名义,也可以校长、教师个人名义申报。鼓励学校领导、特级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及各级骨干教师带头参与课题申报和研究。

二、课题选择

课题申报体现以校为本开放研究的理念,可以参考附件一和附件二中研究指南所列出的研究专题及相关内容,也可以在其它相关方面自选内容、自定课题。所确定的研究课题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具有实践需求、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三、立项程序

1、课题申报。2009410日前,学校()、教师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申报研究课题。课题申报表(见附件三)中学、职业学校、学术团体和局属机构统一交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科室俞海燕老师,小学统一交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科室杨向谊老师、幼儿园统一交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科室阎岩老师。

2、立项评审。20095月,完成对申报课题立项的评审。根据研究领域,统筹研究内容,全面整合、整体推进、联手协作,展开全方位、系统性、群体性的研究,以保证全区80%以上的学校参与研究。

3、方案完善。20096月底前,经评审确认立项的研究课题完善实施方案。课题申报单位(人)要具体制订、完善课题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与总课题及其研究项目之一(或之四)的实施方案纵向呼应、横向对应,步骤相应。

四、课题管理

采用区域层面和学校层面双重管理的办法共同推进方案的实施。区域层面以专家指导、分类整合、协同研究的办法归口管理。学校层面以校长领导、专人主持、共同参与的办法专项管理。

课题立项确认后,教育局将拨给研究经费,结题后还将进行成果评审,对优秀课题给予奖励。

 

附件一:《以校为本实施新课程的策略改进研究》实施方案

 

附件三:课题申报表

徐汇区教育局 

2009317 

 

附件一:

 

《以校为本实施新课程的策略改进研究》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确立学校、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用课程理论的观点,在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执行上采取忠实取向,在教材应用和教法改进方面,引入调适和创生取向。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主题,按照“轻负担、高质量”的工作目标,针对课程实施的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遵循教育规律的实践行动,探索学校为本、教师为主,主动实施新课程的途径与方法,改进现有的学校课程实施策略,完善课程的建设以及实施的管理与评价,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通过“策略改进”的研究优化学校课程实施。

二、课题框架

 

课题名称

负责人

总课题

新课程实施的区域推进策略改进研究

王懋功

本项目

以校为本实施新课程的策略改进研究

沈 韬、朱建华

()

探索以校为本实施新课程的管理策略,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倪志刚

()

探索教师有效实施课程的策略,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

探索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策略,增强德育有效性的研究

()

探索以增强课程执行力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提升校本研修的专业化水平

课题顾问

陆葆谦、张才龙、杨佐荣等

三、研究指南

(一)探索以校为本实施新课程的管理策略,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核心问题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从学校实际出发,按照教育规律管理教学,探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路径,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关键在于“以校为本”,按照“各级各类,争创一流”的指导思想,立足校情,实事求是。要秉承徐汇实施课改的成功经验,“多走几步,早走几步,走准几步”,寻找到实施新课程,引领学校发展的突破口。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下:

1、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

建议研究的内容:如何按照既定的课程计划,不随意调整学科科目,不随意增加教学课时,又不影响教学质量。如何确保学生参加实验课、“三课两操两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的时间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

2、用科学规律解决“减负增效”问题的研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减负增效”是课程实施方式的重要转变。

建议研究的内容:校长如何指导教师用科学规律减轻教学负担。校长如何结合学校工作的实践,总结课堂教学成功的经验,把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升为行之有效的基本规律。等等。

3、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在忠实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实施好规定的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形成符合学校、教师、学生实情的课程实施方案,同时形成切合学校实际、具有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建议研究的内容: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如何互补、整合。校长如何把当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成果体现在课程体系之中,从而培养全面发展、富有个性的学生。如何通过创建办学特色,开发科技、艺术、体育等校本课程。如何推进“一校一品”课程建设。等等。

4、课程实施如何有效管理的研究。加强课程管理是有效实施课程的重要抓手。

建议研究的内容:如何高效高质实施课程。如何科学评价课程实施。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管理机制改进的研究。等等。

5、其它相关方面的研究。

(二)探索教师有效实施课程的策略,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核心问题是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学生学的角度,有效性教学研究主要解决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和方法。通过遵循教育规律的实践行动,改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关键在于“立足课堂”。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下:

1、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提高的研究。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到“自己多读一本书,学生少做一道题”。

建议研究的内容:如何收集、整理、创新教学资源的研究。如何理解、驾驭、把握教材,统整教学内容的研究。如何因人而异提高教学技艺、技能的研究。如何使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研究。如何制订学期教学内容的统整指南的研究。等等。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通过“消灭较差课,减少一般课,提高优良课”的努力,提升课程实施水平,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是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基本要求。

建议研究的内容:上好“优良课”应注意哪些环节。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课堂教学如何做到“轻负担、高质量”。如何上好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研究。等等。

3、三维目标有机整合有效落实的研究。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有效性,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得到充分发展。

建议研究的内容:目标定位如何适合学生实际的研究。分层实施、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研究。学科三维目标如何体现德育内涵的研究。帮助学生有效获得学习成果(包括“双基”、智能、方法、思维方式上的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等等。

4、因材施教方法的研究。通过了解、分析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材施教,促进课堂教学面向全体、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建议研究的内容:了解、分析学生学情的途径和策略研究。对各类学生开展因材施教的方法研究。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研究。满足优秀生更好发展的研究。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研究。等等。

5、学生作业题的研究。通过潜心研究“三题”:精讲例题、精选习题、精编试题,真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建议研究的内容:学生作业如何分层设计、分类要求、分步提高的研究。切实、合理、高效安排讲、练和评的研究。帮助学生获得积极、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基本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等等。

6、考试指导方法的研究。考试不仅是知识、能力的检查,也是心理素质的培养,指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合理的利用考试,把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提高学习水平的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建议研究的内容:指导学生考前复习、整理的研究。指导学生考后反思、矫正的研究。鼓励学生质疑、创新的研究。等等。

7、教学常规的研究。把教学常规工作做实做细,做有新意,做出规范,做成规律,“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是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建议研究的内容:如何做实教学“五环节”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有效性研究。课堂教学基本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规律研究。等等。

8、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巧设情景、相机诱导、及时反馈、个别辅导等教学原理设计各种教学模式。

建议研究的内容:课堂教学有效模式的研究。如何综合开发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等等。

9、合作教学的研究。通过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突破传统的学科局限,多学科教师联合执教,“把研究性学习搬进课堂”。此外,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这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

建议研究的内容:多学科教师联合执教的组织形式研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对话、互动的研究。等等。

10、其它相关方面的研究。

(三)探索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策略,增强德育有效性的研究

学科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导向,研究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工具性目标)的同时,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价值性目标)的教学策略以及保障该策略主动创生和顺利实施的教学管理策略。学科德育的研究,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躬身实践。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要树立“德育在教学中”的观念,德育之于学科教学,犹如树木之于土壤,无土之木,难以生存;无木之土,鲜有生机。要树立“向德育要质量”的观念,一些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子常常在学科之外,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科教学才会显现成效。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下:

1、学科三维目标如何体现德育内涵的研究。德育不仅要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也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探索学科德育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建。

建议研究的内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学习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欣赏、宽容等品质的研究。有效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诸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等的实证研究。等等。

2、学科德育案例的研究。通过彰显教学教育性目标的精品课、范式课的课例研究,总结实施学科德育的基本经验。

建议研究的内容:学科教学中落实“两纲”教育、廉洁教育的研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科课程的研究。学科教学中落实道德、意志、品行等的研究。“学科德育百课”的研究。等等。

3、学科德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德育诸多要素中有着丰富的可供学科教学结合使用的元素,学科知识中也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内涵,有效实施学科德育,可相互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建议研究的内容:学科知识中德育内涵挖掘和利用的研究。德育内涵与学科内容如何整合的研究。学科德育实施方法的研究。学科德育基地建设与作用发挥的研究。德育与学科教学相互促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等等。

4、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研究。运用课程论的原理和方法,有机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和各类教育基地,提高德育有效性。

建议研究的内容:学校、班级、团队文化建设的研究。构建温馨教室的研究。学生社团活动的研究。校外德育资源有效利用的研究。社会基地德育资源利用的研究。等等。

5、教师教书育人对学生道德品行影响的研究。师德师能,师德为首,教书育人,育人为本。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想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的教育,体现教书育人的大教学观。

建议研究的内容:班主任的专业发展与能力培养的研究。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对学生的影响研究。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研究。教师对学生心理疏导的研究。班主任在任课教师中组织、协调的作用的研究。等等。

6、其它相关方面的研究。

(四)探索以增强课程执行力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提升校本研修的专业化水平

校本研修的核心问题是把教研组建设为教师的学习型组织。以校为本有效实施新课程,重要的途径是开展校本研修,结合校情、师情、生情,具有针对性、富有实效性地开展课程实施的研究。校本研修的成效在于组织教师协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目的,相互激励,分享智慧,共同发展,成功应对实施新课程的各种挑战。探索以课程执行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改进和完善传统意义上以课堂教学技能为主要内涵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升校本研修的专业化水平。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下:

1、引导不同教师自主发展的研究。校本研修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全员发展,但不同的教师发展需求、途径和方式也将有所不同,重要的是引导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发展。

建议研究的内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与不同特点的研究。教师自主发展的校本激励与管理研究。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的建构与有效利用的研究。通过指导初职期的新教师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借助名师基地、教学指导团、教研员等力量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的研究。教研组长的专业发展、研修及其管理的研究。青年教师发展途径和培养模式的研究。促进优秀教师持续发展的校本培养与管理的案例研究。等等。

2、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体现在教师参与研修有着积极性、研修过程有着实效性。

建议研究的内容:基于行为改进的教师学习活动设计与策划研究。新课程实施中专业资源有效利用与引领的实践研究。校本研修中教师持续有效参与的内驱力激发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案例研究。同课异构、同课精构的运作及其有效性研究。跨年级、跨学科、专题式等研修方式的研究。学期教学内容统整”引领下的校本研修模式的创新研究。等等。

3、学校三组(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建设的研究。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是校本研修的基本单元,既要注重具体的教研活动,更要注重基础性与长远发展,夯实必要的人力、制度、管理和文化基础,构建并形成教师的学习型组织。

建议研究的内容: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研究。教研组与年级组功能互补与整合的研究。教研活动的策划与设计研究。教研活动有效开展与效果评估的研究。基于问题诊断与解决的教师智慧共享模式研究。教研组与备课组活动相关联并整体优化的实践研究。跨学科综合教研活动的策划与开展研究。“学习型组室,共享型团队”建设的研究。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整体考核的研究。学科高地建设与作用发挥研究。教研组长专业发展与研修的成功案例总结。教研组长如何成为专业引领者的研究。等等。

4、校际联合教研的研究。校际联合教研活动的机制建立,旨在形成具有实质联系的紧密型跨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加深研究,扩大交流,共同提高。

建议研究的内容:校际联动教研的方法与策略研究。校际教研的组织形态与模式研究。校际联合教研的文化建设研究。以联合教研为突破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对口初中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小、幼实质性衔接下跨学段互动教研的研究。以项目协作为载体的不同学校联动教研的研究。新课程实施下区域性教研的策略创新研究。等等。

5、校本研修成功模式的研究。在学校和区层面,校本研修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如学校层面的“知识管理视野下的教师知识共享机制构建”、“跨学科培训:教研大组课题引领,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等;区层面的“小学校长论坛”、“初中六校论坛”,“教学指导团”、“名师基地”等,有效地促进了校本研修和区域性课程实施,要将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进行很好的总结和提炼,并扩大辐射效应。

建议研究的内容:上述有关成功模式的经验总结。等等。

6、其它相关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步骤

2009.012009.02――制订本项目的研究方案

2009.032009.04――学校()、教师自主选择本项目的研究内容,申报研究课题,本项目组统筹协调、评审确认,予以立项

2009.052009.06――审定后,学校()、教师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009.072010.06――学校()、教师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2010.072010.08――总结前期研究工作,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0.092011.01―学校()、教师深化课题研究,获取更多的实证资料。本项目组根据学校、教师研究成果,组织区域协作研究

2011.022011.07――完成本项目的研究报告,为总课题的结题作准备

 

附件三:

市教委重点课题《新课程实施的区域推进策略改进研究》

研究项目之(     )课题立项申报表

课题

名称

 

申报

单位

 

课题

负责人

姓名

 

年龄

 

教龄

 

学历

 

职称

 

职务

 

所学专业

 

任教学科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研究

重点

内容

 

 

 

以往

存在

问题

 

 

 

主要

改进

策略

 

本项

目组

评审

意见

 

 

 

 

备注

 

 

本表于2009410日前报送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科室俞海燕老师(中学)、杨向谊老师(小学)、阎岩老师(幼儿园)。联系电话:64040693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