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党务公开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教育科研  教工之家  师资队伍  健康促进  文明校园  预决算公开栏  校长信箱 
相关内容列表
粥味深长――评杨亦文老师的《稀粥南北味》
点评庄彧嘉的课《秋天的怀念》
2007年教师全员培训语文网上观摩课评课分析总结零陵中学
二期课改课程标准的解读(孙占林)
回归文本、显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听课杂说
 
 
 

立足基础,弘扬人文——2007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解读
2008-01-03  作者(来源):零陵中学语文教研组高中教师

开学以来,我们认真研读了今年的上海语文试卷。总体上看,今年上海语文试卷的命题意图都与以往几年大体保持一致,遵照了《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中的相关要求,并力图体现二期课改的有关理念。在考查广大考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吐露内心真情实感。

一、阅读选文:文体特征鲜明,人文内涵丰富

今年的语文高考阅读部分的选文文体特征比较鲜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第一语段,侧重于事理说明,语言平实,条理清楚。介绍了在现代艺术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包豪斯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培养理念。这对广大考生增加知识、开拓眼界,培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都有一定的帮助。与此同时,文章中所揭示的艺术应该为广大普通民众服务的宗旨,也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对考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引导,也是一种测试。

现代文阅读的第二个语段选择了一篇文学性较强的散文,在文体特征上与第一个语段有鲜明的区别,便于考查广大考生对各种不同文体的理解、分析能力。文章介绍了杭州西湖美好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人文历史,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了美好的展望。整个行文过程中语言流畅,结构清晰,以抒情为主,又将叙事、议论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既贴近现实生活,又具有较为浓厚的文化气息,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也利于引导考生在回顾历史之余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等问题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古诗词赏析部分,选择了宋代词人苏轼的一首《阮郎归•初夏》,作品着力展现了初夏时节的庭院景物和主人公的生活情趣,题旨显豁,篇幅适中,语言清新,便于考生理解和欣赏,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注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玩味。同时,这首词在风格上比较委婉细腻,不同于一般所理解的苏词豪放不羁的特点。打破了学生对作者、作品认识的单一性,引导学生用更全面的视角去认识。

文言文阅读部分第一个语段节选自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仲长统传》,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史传文,具有比较强的叙事性。文章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主人公仲长统的性格特征,思想内容积极向上。

文言文的第二个语段为南宋时期陈亮的《<酌古论>序》,在内容上与第一篇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侧重于说理议论。作者阐述了文武之道殊途同归、治国用兵应当参酌、借鉴前人成败经验的道理,立意较为深刻,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统观试卷的选文,我们可以发现语文学科文本阅读的基本导向:循着近年高考的基本思路,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的弘扬作用,回归本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着眼普通人和留意日常生活;关照人的精神世界的反映和精神品质的养成。

二、试题设计:能力测试面广,题型稳中求变

今年上海语文试题考查的内容覆盖面比较广,阅读部分涉及对认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各方面能力的测试,写作部分包括对选材立意、结构布局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的测试,这样做就便于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分析认为试卷除名句默写外,有以下特点:

基础知识的考查指向注重迁移和延伸,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浅层记忆。如第6题、第14题文学常识的考查。

强调概念的运用,屏除概念的简单识别。如第8题、第24题实际考的是修辞,但题目更注重表达效果的把握,虽然不要求学生说出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但学生在答题时要能说出比喻的相似性特点和比喻的表达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的测试注重课内向课外的迁移,需要学生建立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如1718192025题。其中25题是将文言句子翻译转化成了理解题。

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大量试题是测试学生发现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综合能力。如123579101126题。

今年语文试卷在题型上有适度的变化,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命题思想。如第12题要求在文章末尾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就是以往未曾出现过的新题型,对考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生在答题时既需要对全文主旨有一个比较深入透彻的理解,又要结合个人感悟或经历来进行分析和思考。在续写过程中既要注意在语气上与原文相互衔接,又要在行文风格上尽可能贴近原文,更重要的则是需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从传承文化、承担责任等角度人手,对全文主旨作更进一步的升华。另如第22题要求找出文中与“文武之道一也”相互呼应的句子,这在以往的上海卷试题中很少出现,需要考生能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构思布局和行文脉络。第24题要求分析文中“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一句的表达效果,以往这类考查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试题大多会出现在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部分。

作文沿续了去年的试题类型,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完成800字的命题作文。这样一道作文题,既可以鼓励学生正确对待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自信、坚毅、顽强、乐观的精神;又可以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发展的规律,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忧患意识。在写作时也具有很强的开放度,兼顾各种不同文体。可以写成记叙文,结合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具体处境,进行清醒冷静的分析,吐露跨越障碍时的真实感受;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谈谈自己对“坎”的理解、跨过“坎”的方式,以及跨越“坎”的重要意义;甚至可以带有一定前瞻性地对当今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隐患加以分析,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所有的考生在面对这样一道作文题时,都能做到有事可叙、有理可说、有情可抒,便于发挥各自在写作方面的特长。

三、教学思考:基础落实迁移,增强人文意识

我们经过对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的解读,对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有如下设想:

1、注重基础落实,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课堂上应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迁移,经常回顾过去的知识。

3、背诵积累名句、文学文化常识要抓早、抓实。

4、文言的课堂教学应该回归文本的字词落实,避免只对大致意思的理解。

5、课堂上强化发现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方法指导。

6、提高教师自身的思维水平,帮助学生建立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自由转化的正确模式。

7、注重各种文体写作的指导和训练,强调文体特点。不能偏废记叙文的写作训练。随笔写作也应纳入文体写作的轨道。

最后,我们想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意识的回归做些呼吁。从今年的高考语文卷,我们可以发现对人文精神的召唤和突现。语文应该是一门最能体现人类人文意识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坚守自己的人文精神的理想,关注学生正确的情感、志趣、价值取向的确立。这些是关乎到学生精神世界的建立,关乎到我们民族基本素养的形成。我们应该把人文精神的弘仰当作自己教学的根本。然而,这些决非一张试卷,几个数据所能实现的。建造一座大厦容易,铸就民族精神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作为培养国家未来的教育工作没有一种历史的使命感,而去过分迁就时下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那么师魂何在? 所以,我们在此呼吁,我们语文教师要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坚守自己的理想,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

(上传:陆宁昌)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