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为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汇报的是:我在听了静安区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整堂课的教学流程: 1、导入阶段:教师提问“你会用什么词语去形容母亲?”,回答“和蔼”、“慈爱”、“体贴”。 (我认为,文中的母亲更应该被冠以“坚强”,在课堂结束时,对这点可以再点一点,以照应导入部分。) 教师自然地引入课文史铁生所写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2、介绍作者:21岁时因一场大病导致双腿瘫痪,7年后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是什么力量使他重新站了起来? 此时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于是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开始走进文本。 3、朗读课文,提出突破口:母亲为什么反反复复地要我去看花? 突破口提出后,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但始终抓不住要点。 4、提问: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划出有关描写母亲的语句,针对最能感动的语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的热烈,并踊跃发言,学生的表现非常优秀,能力很强,一个比一个回答地好,很快就感悟到了文中所传达出来地浓浓的亲情,伟大的母爱。 5、小结母亲为什么要我去看花:通过思考,学生进一步懂得了要珍爱生命;然后教师小结课题:至此内容与形式的达到了统一。 6、拓展延伸:从文中的母亲到自己的母亲,教师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下体会。此时课堂中掀起了高潮,所有的聆听者为之感动。 从整个教学流程及课堂教学过程来看, 一、 很好地把握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秋天的怀念》是二期课改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残疾作家,在文中作者以饱满的情感,谱写了一曲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之歌,文中流露的浓浓的母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 1. 理解文章将深沉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式描写人物。 2. 引导学生理解伟大,毫不张扬的母爱,并进一步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 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 二、 教师以饱蘸的情感进入文本、进入课堂 这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教师要以饱蘸的感情进入文本、进入课堂。 1. 在课堂上以朗读促理解,以朗读品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或教师的带读,或学生齐读,或分析母亲形象前朗读,或分析中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被感动,被震撼。而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时, 2.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三、多媒体课件简洁清雅,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 一节课, 第一张课件是在导入阶段,借助多媒体配以文字和图片,教师声情并茂的介绍作者史铁生的生活经历和作品,调动了学生对作者坎坷经历的共鸣。在这种情绪和气氛中去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学生很快就沉浸到文本中去,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张课件是在学生借助文中描写母亲的语句,分析母亲形象时,学生们正为文中的母亲那伟大却毫不张扬的母爱感动着的时候, 第三张课件是在探讨母亲为什么要让“我”去看菊花的问题时,教师展示了秋季中傲然开放的菊花,让学生再到文本中看关于写菊花的句子,可以说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了萧瑟的秋季菊花的傲然开放是难能可贵的,这不正是一种生命的坚强吗?于是对母亲的这份用心良苦的理解,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两纲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更是水到渠成地凸现出来了,自然,毫无痕迹。 四、板书设计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1.这朵花与文中的“菊花”相照应 ,别具一格 2.这朵精心设计的花,绽放开来,主干是什么,枝桠又是什么,一目了然,让学生眼前一亮。 3.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巩固了先前学习的内容,同时也巧妙地把文章的线索、主旨以及描写手法融入其中,使整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这朵花形的板书,正点出文中母亲甚爱花的一个细节。 5.板书设计美观,与文本紧密结合,字迹端正,正体现了一位青年教师的基本功。 听了 1. 老师好象比较着急,总是要打断学生的发言,是不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余地,其实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很棒的! 2. 老师的语言不够口语化,如在演讲一样。 3. 从母爱的角度来理解课文,当然是很好的抓手。但是这种惯性思维所导致的结果,是消解一篇篇具体的课文,所有被描写的母亲似乎千篇一律都是同一个形象,同一种分析,同一个模样。长此以往,教师的惯性必将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难于推陈出新,将语文变成了字词句篇分析的奴隶。从这个角度讲, 当然,有学习才会有进步,有反思才会有成长。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只要全班学生都有所得,就是一堂好课,而不要站在批评家的角度来评判,去斤斤计较这节课的遗憾,因为我们的评价根本抵不上学生们最后的热烈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