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综观整节课, l 教学实录片断1 师:好,他没有读出重音。那么我想请问一下你啊,他应该在什么地方读出重音来啊? 生:“纷纷涌”应重读。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喝粥时表现他们很心急,而且,而且,他们又—— 师:“纷纷涌”说明来喝粥喝得怎么样啊? 生:很心急,而且他们人很多。 (这个片断中让学生通过重音的朗读体会出“纷纷涌”的含义。) l 教学实录片断2: 生:我们组大都都是“粥派”,但是我个人是“南北派”。我用我自己的观点来发言。 师:哎,你说。 生:因为文章中写了作者江南一带、北大荒还有广州等地喝粥的情况,还有在文中第二节,“经历”一词统领全文。 师:噢,对,这个讲得很好,“经历”一词统领全文,也就是说,用这个词把整个文章全都概括写了。…… (这里又概括了“经历”一词在全文中的作用。) l 教学实录片断3: 师:请同学们在文章的结尾找出作者对稀粥担心的语句,找出以后请举手,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一段。 学生找。 师:找到的同学请举手,在文章的末尾。有六个同学找到了。 生1:读“当时间的压力更多地降临的时候,……其实都是无事生非。” 师:好,读得很好啊。大家感觉到作者对粥的那种担忧之情。请问同学们,哪一个词最能体现作者对粥的担忧?哪一个词?找一找。噢,有这么多,四、五个同学找出来了。 生2:“爱莫能助”一词。 师:你能解释一下这个词吗? 生2:有同情心而没有帮助他的能力。 师:作者想帮助的是什么? 生2:在时间的压力下,作者想帮助粥不让它离开我们的生活。 (这里又结合语境分析了“爱莫能助”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这几个片断都通过对词句的品读,使学生们较好地体会出语言文字的魅力,上出了真正的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还必须得有人情味。这一点,在 一是这节语文课上得有情趣,教学设计十分精巧,整堂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对突破口的精巧设计。作为语 l 教学实录片断4: 师:同意把重音读在“稀粥”上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好,人不少啊,我们把你们称作为“稀粥”派。请放下。同意重音在“味”字上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好,也差不多,那就把你们叫“味派”。有没有愿意做“南北派”的? 生举手。 师:一个,两个,三个……你们是少数派喽?但有的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好,要证明自己,要说服别人,必须拿出证据来。证据在哪?在课文里面。下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你们互相讨论,看看重读到底应该在什么地方?好,开始。 (这就是从读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成三派来讨论的一个教学片断。) 人情味的第二个层面是这节语文课比较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表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上,让学生通过体验作者喝粥从温饱到享受的情感变化,来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和笑对困难的精神。 l 教学实录片断5: 师:噢,很好啊!粽子代表着爱国,象征着爱国。好了,同学们,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自从黄帝喷古围周至今已有整整四千年的历史,“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粥更多的是贫穷与困苦的代表,“我得晚秋平易法 直将食粥至神仙”,粥的养生之道尽在其中,“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粥有的时候也代表着文人的孤傲,淡薄。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这篇课文,我们能够从粥中喝出一种省吃俭用的品质,笑对困难的乐观,注重精神的文化。最后,让我们大家齐读大屏幕上这两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课:“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省吃俭用的品质,笑对困难的乐观,注重精神的文化。” (上课结束时,教师还不忘照应上课开始时引用的古人赞美稀粥的诗句,画龙点睛的指出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代表了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笑对苦难的乐观精神,意蕴深远的民族文化。简简单单一碗粥,含义却在南北天地间。) 人情味的第三个层面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处处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来教学。 l 教学实录片断6: 师:不错,稀粥在中国历史悠久,深入民心。老师发本资料给同学们,上面全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关于稀粥描写的诗句。下面请同学们选其中一到两句你最喜欢的诗句,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开始。 (让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诗句朗读,尊重学生个性与情感。) l 教学实录片断7: 生:本文主要是写作者在江南一带、北大荒和广东等地喝粥时的情景,这些是我国的南北部分,如果换成“东西”的话,与课文就不符了。 师:好,讲得很好啊!这位同学的地理知识肯定学得很流畅,南北方向跟我们的课文的内容相联系的。…… l 教学实录片断8: 师:好,也差不多,那就把你们叫“味派”。有没有愿意做“南北派”的? 生举手。 师:一个,两个,三个……你们是少数派喽?但有的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好,要证明自己,要说服别人,必须拿出证据来。证据在哪?在课文里面。…… l 教学实录片断9: 生1:我们小组是“稀粥派”。因为文章对于各种粥进行描写,如,泡饭,白米粥,豌豆糖粥,大茶子粥,鱼生粥,舂粥,陶罐粥,等等。 师:好,她讲得很好。她一下子讲出了这么多粥,可见她预习工作做得很好。下面请哪个同学接着来说 l 教学实录片断10: 师:好,很好啊!这个小组朗读很团结,通过他们朗读就知道他们讨论很热烈,很团结。还有不同意见,还要发言的同学请举手。 l 教学实录片断11: 师:好,请坐。接受了同学的建议以后,读得有所进步,…… (从这几个片断中,大家看到,教师的鼓励、表扬不断,有对个人的,也有对小组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一堂好课必能嚼出好味,有了语文味和人情味, 下面也想提几点建议,请大家先看一个教学实录片断。 l 教学实录片断12: 师:课题有“稀粥”、“南北”、“味”三个词组成,根据你的理解,你会把重音放在哪个词上面?…… 生1:稀粥。 生2:味。 师:还有没有认为重读在“南北”上?没有啊?一个都没有? “粥派”等三个派别的设立无疑会更好地展开后续的讨论。通过这段教学实录,我们注意到,老师为了使其预设的“粥派”、“味派”和“南北派”成立,将其设计意图在课堂上予以了比较生硬的贯彻。如果能根据课堂上的学生反馈灵活地做出适时的调整,或许会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完成体验。比如在学生未提及 “南北”时,暂时将之置于一旁,先就学生提出的“稀粥”、“味”展开教学,然后随文而动,在后面的讨论交流中随着学生的发言再适时予以提及,或可使整堂课显得更流畅通达。 l 教学实录片断13 师:要证明自己,要说服别人,必须拿出证据,证据在哪儿?在课文里。下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你们互相讨论,看看到底应该重读在什么地方? ……(开始交流) 师:说得很好,她讲出了那么多粥,可见她预习工作非常好。下面请哪位同学接着来说? …… 师:好,讲得很好,他从色彩和功能两方面对稀粥进行了概括。好,还有哪位同学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 ……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选你认为最精彩的朗读一下,其他同学如果同意他的观点的话,请你站起来,用你的读书声对他表示支持。 …… 师:好,谢谢,读得很好啊。有别的不同意见吗?还有谁需要发言的? …… 师:那你说,最精彩的地方在什么地方? …… 师:好,很好,小组朗读得很好啊。还有不同意见吗?还有发言的同学请举手。 生:如第11节在豌豆粥里喝出了幸福的味道,第19节喝出了周身通达舒畅、别无他求的味道。 师:讲得不错啊,那么,还有哪个同学需要发言的? …… 这个片段实录的是学生们围绕“究竟该重读哪个词?”这一问题展开交流。在这段交流中,老师的引导略显不足。其一,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老师运用的语言比较单调空乏,只是一味地简单地重复,太多的是这样的过渡语:“讲得真好”、“还有谁需要发言的?”……其二,如果这 当然,教无定法,以上建议仅供参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