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党务公开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教育科研  师资队伍  健康促进  文明校园  预决算公开栏  校长信箱  防范学生欺凌举报邮箱
相关内容列表
点评庄彧嘉的课《秋天的怀念》
2007年教师全员培训语文网上观摩课评课分析总结零陵中学
二期课改课程标准的解读(孙占林)
回归文本、显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听课杂说
 
 
 

粥味深长――评杨亦文老师的《稀粥南北味》
2007-06-01  作者(来源):顾青

杨亦文老师的示范课,教材取自张抗抗的散文《稀粥南北味》,让学生以显形的粥品隐性的“粥味”,也让听课者品到了语文课特有的语文味、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综观整节课,杨亦文老师始终紧扣“两线四读”的方法。“两线”一是指作者喝粥地域和经历变化的线索;二是指稀粥的功能由温饱到精神享受的线索。“四读”即通读——课前预习、散读——理清文脉、朗读——信息筛选、品读——重难点突破。通过“四读”品味文本中关键语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的能力,从品词品句、咬文嚼字中体味稀粥的味道,体会作者孕育在稀粥里的深厚情感,可谓嚼出了浓郁纯正的语文味。我们来看以下几个片断:

 

l          教学实录片断1

师:好,他没有读出重音。那么我想请问一下你啊,他应该在什么地方读出重音来啊?

生:纷纷涌应重读。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喝粥时表现他们很心急,而且,而且,他们又——

师:“纷纷涌”说明来喝粥喝得怎么样啊?

生:很心急,而且他们人很多

(这个片断中让学生通过重音的朗读体会出“纷纷涌”的含义。)

 

l          教学实录片断2

生:我们组大都都是粥派,但是我个人是南北派。我用我自己的观点来发言。

师:哎,你说。

生:因为文章中写了作者江南一带、北大荒还有广州等地喝粥的情况,还有在文中第二节,经历一词统领全文。

师:噢,对,这个讲得很好,“经历”一词统领全文,也就是说,用这个词把整个文章全都概括写了。……

(这里又概括了“经历”一词在全文中的作用。)

 

l          教学实录片断3

师:请同学们在文章的结尾找出作者对稀粥担心的语句,找出以后请举手,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一段。

学生找。

师:找到的同学请举手,在文章的末尾。有六个同学找到了。

1:读“当时间的压力更多地降临的时候,……其实都是无事生非。”

师:好,读得很好啊。大家感觉到作者对粥的那种担忧之情。请问同学们,哪一个词最能体现作者对粥的担忧?哪一个词?找一找。噢,有这么多,四、五个同学找出来了。

2:“爱莫能助”一词。

师:你能解释一下这个词吗?

2:有同情心而没有帮助他的能力。

师:作者想帮助的是什么?

2:在时间的压力下,作者想帮助粥不让它离开我们的生活。

(这里又结合语境分析了“爱莫能助”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这几个片断都通过对词句的品读,使学生们较好地体会出语言文字的魅力,上出了真正的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还必须得有人情味。这一点,在老师的这节课中也有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这节语文课上得有情趣,教学设计十分精巧,整堂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对突破口的精巧设计。作为语老师,选择怎样的突破口来分析文本,一直是我们的难题,而成功的突破口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课文《稀粥南北味》中普通的稀粥记录了作者成长的轨迹,北大荒的豌豆糖粥、大馇子粥、小米粥蕴含着作者的思乡、力量、希望和各种人生况味。《稀粥南北味》写出了稀粥的味道,人生的味道,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广,含义隽永,对预初的学生有些难度,选好突破口,是关键。老师一开始的悬念式的突破口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巧妙地利用文章题目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读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成三派,为了证明自己一派的观点走进文本,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通过学生小组探讨和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去阅读、品味,交流。学生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擦出了思维的火花,更深刻的理解了文章,从而讲清三大派存在的理由,借此发掘作者孕育在稀粥中的深厚情感。既熟悉了课文,又梳理了思路。然后,又回到课题进行高度概括,“稀粥”是线索,“南北”是经历,“味”是魅力,三派都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学习一旦变成了兴趣其作用是无穷的,我们看到了课堂中的学生的轻松,远离了为学而学的苦恼。这一教学设计可谓富有情趣、匠心独具啊。

 

l          教学实录片断4

师:同意把重音读在“稀粥”上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好,人不少啊,我们把你们称作为“稀粥”派。请放下。同意重音在“味”字上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好,也差不多,那就把你们叫“味派”。有没有愿意做“南北派”的?

生举手。

师:一个,两个,三个……你们是少数派喽?但有的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好,要证明自己,要说服别人,必须拿出证据来。证据在哪?在课文里面。下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你们互相讨论,看看重读到底应该在什么地方?好,开始。

(这就是从读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成三派来讨论的一个教学片断。)

 

人情味的第二个层面是这节语文课比较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表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上,让学生通过体验作者喝粥从温饱到享受的情感变化,来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和笑对困难的精神。

 

l          教学实录片断5

师:噢,很好啊!粽子代表着爱国,象征着爱国。好了,同学们,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自从黄帝喷古围周至今已有整整四千年的历史,“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粥更多的是贫穷与困苦的代表,“我得晚秋平易法 直将食粥至神仙”,粥的养生之道尽在其中,“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粥有的时候也代表着文人的孤傲,淡薄。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这篇课文,我们能够从粥中喝出一种省吃俭用的品质,笑对困难的乐观,注重精神的文化。最后,让我们大家齐读大屏幕上这两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课:“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省吃俭用的品质,笑对困难的乐观,注重精神的文化。”

(上课结束时,教师还不忘照应上课开始时引用的古人赞美稀粥的诗句,画龙点睛的指出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代表了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笑对苦难的乐观精神,意蕴深远的民族文化。简简单单一碗粥,含义却在南北天地间。)

 

人情味的第三个层面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处处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来教学。

老师从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师生归纳总结三个环节组织教学。在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时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了学生的辩论兴趣,之前的教学实录大家也看到了,稀粥派、南北派、味派各抒己见,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好奇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让学生成为学习时的主角,获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交流的点拨,从尊重学生的角度激发学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

 

l          教学实录片断6

师:不错,稀粥在中国历史悠久,深入民心。老师发本资料给同学们,上面全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关于稀粥描写的诗句。下面请同学们选其中一到两句你最喜欢的诗句,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开始。

(让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诗句朗读,尊重学生个性与情感。)

 

l          教学实录片断7

生:本文主要是写作者在江南一带、北大荒和广东等地喝粥时的情景,这些是我国的南北部分,如果换成东西的话,与课文就不符了。

师:好,讲得很好啊!这位同学的地理知识肯定学得很流畅,南北方向跟我们的课文的内容相联系的。……

l          教学实录片断8

师:好,也差不多,那就把你们叫“味派”。有没有愿意做“南北派”的?

生举手。

师:一个,两个,三个……你们是少数派喽?但有的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好,要证明自己,要说服别人,必须拿出证据来。证据在哪?在课文里面。……

 

l          教学实录片断9

1:我们小组是稀粥派。因为文章对于各种粥进行描写,如,泡饭,白米粥,豌豆糖粥,大茶子粥,鱼生粥,舂粥,陶罐粥,等等。

师:好,她讲得很好。她一下子讲出了这么多粥,可见她预习工作做得很好。下面请哪个同学接着来说

 

l          教学实录片断10

师:好,很好啊!这个小组朗读很团结,通过他们朗读就知道他们讨论很热烈,很团结。还有不同意见,还要发言的同学请举手。

 

l          教学实录片断11

师:好,请坐。接受了同学的建议以后,读得有所进步,……

(从这几个片断中,大家看到,教师的鼓励、表扬不断,有对个人的,也有对小组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一堂好课必能嚼出好味,有了语文味和人情味,杨亦文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应该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

 

下面也想提几点建议,请大家先看一个教学实录片断。

 

l          教学实录片断12

师:课题有稀粥南北三个词组成,根据你的理解,你会把重音放在哪个词上面?……

1:稀粥。

2:味。

师:还有没有认为重读在“南北”上?没有啊?一个都没有?那么老师问你,如果我把“南北”拿掉,换成“东西”好不好?

 

“粥派”等三个派别的设立无疑会更好地展开后续的讨论。通过这段教学实录,我们注意到,老师为了使其预设的“粥派”、“味派”和“南北派”成立,将其设计意图在课堂上予以了比较生硬的贯彻。如果能根据课堂上的学生反馈灵活地做出适时的调整,或许会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完成体验。比如在学生未提及 “南北”时,暂时将之置于一旁,先就学生提出的“稀粥”、“味”展开教学,然后随文而动,在后面的讨论交流中随着学生的发言再适时予以提及,或可使整堂课显得更流畅通达。

 

l          教学实录片断13

师:要证明自己,要说服别人,必须拿出证据,证据在哪儿?在课文里。下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你们互相讨论,看看到底应该重读在什么地方?

……(开始交流)

师:说得很好,她讲出了那么多粥,可见她预习工作非常好。下面请哪位同学接着来说?

……

师:好,讲得很好,他从色彩和功能两方面对稀粥进行了概括。好,还有哪位同学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

……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选你认为最精彩的朗读一下,其他同学如果同意他的观点的话,请你站起来,用你的读书声对他表示支持。

……

师:好,谢谢,读得很好啊。有别的不同意见吗?还有谁需要发言的?

……

师:那你说,最精彩的地方在什么地方?

……

师:好,很好,小组朗读得很好啊。还有不同意见吗?还有发言的同学请举手。

生:如第11节在豌豆粥里喝出了幸福的味道,第19节喝出了周身通达舒畅、别无他求的味道。

师:讲得不错啊,那么,还有哪个同学需要发言的?

……

这个片段实录的是学生们围绕“究竟该重读哪个词?”这一问题展开交流。在这段交流中,老师的引导略显不足。其一,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老师运用的语言比较单调空乏,只是一味地简单地重复,太多的是这样的过渡语:“讲得真好”、“还有谁需要发言的?”……其二,如果这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应有的(围绕文本,有助于学生思考、体验)评价引导、归纳提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其实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这样一个回答“如第11节在豌豆粥里喝出了幸福的味道,第19节喝出了周身通达舒畅、别无他求的味道”,这可以成为教师带领学生走入文本的一个良机:带领孩子们回到文本,品读段落,思考为什么豌豆粥里可以喝出幸福的味道?又是什么让我喝出了周身通达舒畅、别无他求的味道?这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全文内容,甚而成为理解主题的切入口。

 

当然,教无定法,以上建议仅供参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老师的课确实是“粥味深长”,引起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运用怎样的教学机智,语文教师唯有走入文本,方能构建出真正的语文课堂!以上就是杨亦文老师的《稀粥南北味》给我的启示。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