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党务公开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教育科研  师资队伍  健康促进  文明校园  预决算公开栏  校长信箱  防范学生欺凌举报邮箱
相关内容列表
2004年上海物理高考试卷评析
2005年上海物理高考试卷分析
教师教案检查结果汇总表
2007上海高考物理卷分析
物理组教研活动
物理信息组积极参与学校公开课大比赛
物理组全体教师看望生病休养在家的龚老师
初中联考会议
 
 
 

2006年上海中考物理试卷解析
2007-12-25  作者(来源):陶晓彦

2006年上海中考物理试卷解析

一、指导思想

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初中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切实减轻学业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命题依据

根据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本次命题的依据是《上海市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物理学科课程标准(修订本)》。试验二期课改物理新教材的学校命题的依据是《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三、命题原则

稳中有进,以稳为主

试卷题型、题量、难度与往年仍保持稳定,试题进一步渗透“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落实二期课改的要求。

四、命题力求体现的特色

1.突出重点,注意覆盖

命题时努力体现物理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突出重点,注意覆盖面,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符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贴近社会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06年的试卷中,重点知识和知识覆盖面情况如下:

一期教材有十个重点知识,二期教材有九个重点知识,其中九个知识点是相同的,本试卷考核了一期教材和二期教材所有的重点知识,分值占整卷总分值的60%左右。

知识

二力平衡

密度

压强

比热

反射

凸透镜

欧姆定律

串、并联电路

电功率

合计

百分比

一期分值

5

4

3

13

4

3

2

13

6

3

56

62%

二期分值

5

4

3

13

4

 

2

9

12

1

53

59%

一期试题对课程标准中的各知识点的覆盖率约为87%(其中未覆盖有:大气压强、光的直线传播、汽化、摩擦起电等)。

二期试题对课程标准中的各知识点的覆盖率约为85%(其中未覆盖的主要是A级知识点:如太阳系、原子、惯性、大气压强、光的色散、热机等)。

2重视基础,注重导向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学业考试,必须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必须注重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积极导向,同时由于本考试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试题必须有一定的坡度。试卷总体难度力求与考试的性质、学生的实际相符。试题难易比例为118,整卷难度预计为0.8

 

06年各大知识块分值情况统计表

   

一期

二期

分值

百分比

分值

百分比

力学部分

39

43%

45

50%

热学和光学部分

16

18%

16

18%

电磁学部分

35

39%

29

32%

 

 

3平衡分叉,兼顾难度

根据市教委有关文件的精神,共同部分分值为72分(80%),分叉部分为18分(20%);根据物理试卷的特点、版面,方便阅卷,分叉部分的题型是单选题和实验题。

知识点的分叉,根据两套教材涉及的知识点有所不同,分叉题AB两组考核的知识点不同,如分叉题A组考核长度、导体与绝缘体等,分叉题B考核声、st图像等。

学习方式的分叉,分叉题B组充分重视新教材及“学习活动卡”的使用,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利用所学电学知识探究解决电路故障的方法、利用st图像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等。

教学要求的分叉,根据两套教材教学要求的不同,在分叉题A中放入了测定小灯泡功率、压强比较等以往中考的热点问题,在分叉题B组中根据新教材的课时特点适当降低电学试题的分值和难度,加强活动过程的考核,充分体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教材特色。

五、注重导向

1进一步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核

试题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在以往中考的基础上,加大了“过程与方法” 目标的考核,以进一步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

06年为例,如:

一(8 对所给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分类                  (分类方法)

一(10 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分析归纳、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四(19)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研究过程与规律运用)

四(20 研究决定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的因素

         (分析归纳、研究过程与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五(B26 电路故障判断与分析             (研究过程与规律运用)

2进一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核

试题以科技、社会、生活问题为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努力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第十八届世界杯足球赛、上海最长的高速公路——A30(郊环线)、姚明蜡像等。

3努力体现实验试题的导向功能

实验试题加强了对实验过程的考核、加强了对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的考核。试题均从实验出发,重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突出实验试题的导向功能,努力给予教师和学生以试题回归实验教学,但又高于实验教学的认识。如:

四(20)“研究影响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的因素”,既考核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又考核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分析归纳过程和控制变量科学方法的理解掌握情况,比较好地体现了实验试题的价值。

五(B26)“电路故障判断与分析”,比较好地突出了电路故障的分析与判断过程,比较好地考核了学生对所学电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六、热点问题分析

1.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及伴随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考核。

主要表现形式是表格题和看图归纳题(如填空题的最后一题)

2.综合实验题

表现形式是侧小灯泡功率实验题或者是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题

3.获取信息题

表现形式是创设一个情景,通过情景获取信息;或者是给出一个表格,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据,选择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计算。(主要的题型是填空和计算)

4.故障分析题

主要的题型是选择题和实验题

5.综合判断题

主要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题型为选择题(密度、压强、压力等的综合判断)、部分计算题和实验题(如侧小灯泡的功率、伏安法测电阻)

6.开放性试题

如作图题、计算题、填空题会出现这种试题

七、命题的发展趋势分析

1.从上海中考物理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来看,上述几个热点问题,也是今后命题的热点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2.从初中学业考试的性质分析

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由于承担着检验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毕业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同时又承担着高中阶段招生的重任。基于这样两个双重的任务,今后的中考物理试题将突出“注重基础”和“体现能力”两个主题,并且要较好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今后的中考物理试题仍将突出这两个主题。

注重基础(以06年为例):

试卷中基础题的题量约占80%;基础题以考核基本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为主;基础题的起点要求较低,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些题目还采用了选择性的填空方式命题,学生容易上手,提高了学生解题的自信心;试卷中,基础题分布在各个题型中,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解题心理,有利于学生取得好的成绩。

体现能力(以06年为例):

06年的物理试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表现得比较充分,试题比较新颖,对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

1.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第17题计算题第(4)小题,是学生没有做到过的试题。本题在已知定值电阻、电源电压的串联电路中,当移动滑动变阻器到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电压表指针偏离零刻度线的角度恰好相同(给出的图示中,电表的量程没有确定),要学生计算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是多少。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要熟练掌握串联电路的特点,要对电流表、电压表的结构和量程非常熟悉,对数学也有相当的能力要求,综合起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大部分学生只做了两个解中的一个解,此题得分率较低。此外AB分叉题的第26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2.对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填空题第10题和实验题第20题。第10题,让学生根据三幅图及题目要求进行归纳,在考核学生的审题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的同时,突出考核了学生的归纳能力,渗透了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第20题,主要让学生通过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试题。此题是在对现有的试题进行修改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对学生来讲,比较熟悉,但又有新意,要完全正确的解答,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这两题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目前的情况看,学生回答这类题目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3.对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填空题第9题,分叉题A组第23题、24提、和26题;分叉题B组第24题、26题。这些题目主要涉及电路的动态变化,电路的故障判断,串联电路的计算,电功率的测定,压强大小的判断等,综合度高,难度较大。做这些题目,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有良好的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还要有较强的阅读审题能力和较好的数学基础知识。

陶晓彦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