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党务公开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教育科研  师资队伍  健康促进  文明校园  预决算公开栏  校长信箱  防范学生欺凌举报邮箱
相关内容列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陈奂生上城》教案
《劝学》 教案
《草莓》教学设计
《笛梦》教学设计
 
 
 

《祭妹文》教学设计
2006-09-17  作者(来源):零陵中学 肖大群

一、教学目的

(一)掌握本文按时间顺序叙事的组材方法。

(二)学习本文选用生活琐事表情达意的写法。

(三)理解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分析:本文(除开头、结尾外)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组织材料,以兄妹间的亲密关系作为贯串全部内容的线索,写出死者一生的经历,显示死者的品德,抒写了对死者的深情悼念。

开头总说亡妹葬于异地,交代祭奠时间、祭者身份,并用“呜呼”一语转第一人称为第二人称,直呼亡妹,奠定全文凄切哀惋的基调。

主体部分先概述亡妹不幸的一生,把她的“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归咎于诗书。以下便按时间的顺序叙事。

先记幼年琐事,表现兄妹间的亲密关系。接着叙妹归母家后兄妹相依之情,从而表现死者的才德。这以前,亡妹在夫家一段情节,已于上文概述她不幸的一生时提及,所以只用“义绝高氏”四字带过。再往下便叙亡妹的病危和死,写她忍死待兄,而临终未得一面,对自己的远游无限懊悔,一字一泪,是全文的顶峰。然后写亡妹身后之事的筹措,安慰与伤痛交错。

结尾直抒悲痛之情。“哭汝”二字总括全文,“奠汝”二字与前面交代语中“奠以文”相应。末了连说“呜呼哀哉”,呼应开头一段的悲叹,一往情深。

从选材的角度看,作者奠祭亡妹边哭边诉,笔随忆至,儿时的回忆,往日的手足情,对亡妹身后诸事的安排,一齐倾叙出来,似乎写得很“散”;但是这一切往事,又始终围绕着亲密的兄妹关系和哀悼亡妹这一中心,这就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从组织材料的角度看,把当年事和眼前景相结合:通过忆旧来悼念逝者,写这些往事时都紧扣眼前。比如写“今予殓汝葬汝”的事实,就自然联想到儿时共同葬虫吊虫的情景由此更加深了内心的悲痛。这就使“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更加突出。

(二)本文有什么积极意义?

分析:本文在概述亡妹一生的不幸时,指出她之所以“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是由于幼年读经书,“爱听古人义事”,因而“以一念之贞”造成了终生的悲剧。指出了“识诗书”是亡妹一生悲剧的根源。虽然作者还不是提倡反对封建礼教,但他对于妇女的守节,对于吃人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毫不隐讳地表示了怀疑。这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对人的精神毒害,因而本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读课文,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是如何按时间顺序叙事的?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开头一段是第一部分,叙述葬妹的时间、地点,交代因葬妹而撰文设祭。第2~8段是第二部分,抒写对亡妹的怀念。结尾一段是第三部分,写祭时所想、所见及祭毕而归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先用两段文字概述亡妹的不幸遭遇,以下五段则按时间叙事:①写儿时几件小事,表现兄妹间的亲密无间;②写妹归居母家以后的情况,表现妹之才德和兄妹相依之情;③写妹病逝和自己因远游而未及诀别的无限憾恨;④写对亡妹身后事的处理,并联想到将来自己身后的悲哀。

2.本文是通过记叙哪些生活琐事来表情达意的?

本文是一篇祭文,祭文的特点是要求概述死者的生平事迹,而袁机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平无事迹可言,而她和作者又是同胞兄妹。所以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来写。例如,回忆幼年时的生活情况,写了兄妹共同捉蟋蟀和埋蟋蟀、兄妹一同在书斋读书、兄长弱冠远游时小妹的悲恸和中进士还家后全家的欢乐等几件事;记叙袁机归居母家后的情况,写了她扶持堂上阿母、治办家中文墨和在兄病时终宵刺探、为说稗官野史等几件事;记叙袁机病中及去世时的情况,写了她病重时阻人走报、病危时盼望兄归,病逝后一目未瞑等几件事。文章就是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叙写,寄托了作者的无限哀思,表达了兄妹间相依相存的亲情,对妹妹不幸遭遇的悲痛之情和感激妹妹的相助之情。

3.本文是怎样把抒情和叙事紧密结合起来的?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叙事中充分抒发自己的强烈的感情。具体来说,是通过两种方式来抒情的:一种是寓情于事,以情动人。文中所记的许多小事都渗透着作者怀念、同情和悲痛亡妹的真挚情意。另一种是在叙事中穿插一些抒情性的语句,来直抒胸臆,表达感情。例如,在回忆儿时的共同生活后说:“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为印证者矣。”在写袁机绝高氏而归对自己的帮助后说:“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在写自己病中受到袁机的关心后说:“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在写袁机病危及去世后说:“然则抱此天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在写为袁机办理后事联想到自己无子时说:“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这些都是在叙事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哀痛心情,感人至深。

4.第3段写袁机的不幸遭遇,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袁机被指腹为婚许嫁高氏,及长,高氏子无赖,本应解除婚约,但她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不肯解约。她婚后受尽虐待,不得已离婚而归居娘家,造成“孤危托落”的处境,以致早死。对于袁机不幸遭遇的具体情况,本段并没有正面写,仅在段首用了一句话加以概述。作者主要是从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上来写,文中说:“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为什么这样说呢?“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这就是说,“识诗书”是造成袁机终身悲剧的根本原因,而“识诗书”又是由于和作者“伴读”所致,因此作者感到分外的悲痛。

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是集中写造成袁机终身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推究到自己的过失,谴责了诗书的毒害。这是伤心已极的激愤之语,因而表达的哀伤就更加真挚、深刻、感人。

5.第4段中共写了三件事,作者在写这三件事时抓住了哪些细节的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写幼年共同捉蟋蟀时,袁机“奋臂出其间”,表现了她天真活泼的情态;写兄妹共同读书时,袁机“梳双髻,披单缣”,显示了她稚嫩可爱的神态;写作者远游时,袁机“掎裳悲恸”,作者中进士返家时,袁机“从东厢扶案出”和“一家瞠视而笑”,这一恸一笑,表现了袁机纯真的兄妹之情。总之,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袁机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以及与作者之间的天真无邪、亲密无间的兄妹之情。

6.祭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文与一般祭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古代的祭文是一种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悼词。祭文的体例,一般是以简叙死者生卒年月、享年多少,由某人主祭为发端,以追叙死者生平事迹、抒发哀痛之情为主体,以呼告死者安息、“尚飨”结尾。由于一般祭文是应合礼仪的需要,作者也就虚应故事谀颂死者,因此多浮夸不实,缺乏感人的力量。而本文和一般祭文不同,从内容来看,它不像一般的祭文那样追叙死者生平事迹,而是选取一些典型的生活琐事来写;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它语出肺腑,表达了哀惋真挚的感情。

(二)阅读《女弟素文传》,帮助理解课文。

枚第三妹曰机,字素文。晰而长,端丽为女兄弟冠。幼好读书,既长,益习于诵,针衽之旁,缥湘(浅青、浅紫的帛,常作书囊书衣,遂借代书卷)庋(藏也)积。

雍正元年,先君客吴中,闻衡阳令高君清卒,库亏,妻子系狱,叹曰:“我高公幕下客也,非我往,则难不解。”遂治装,历洞庭而南,告其弟高八曰:“曩而兄倾库供上官,吾尝止之,而兄不可;则劝其簿籍而加印焉,亦知正为今日计乎?”高大悟,检箧,得印簿,诉制军(总督)。制军者,大学士迈柱也。素善先君,兼知高公之冤,为平其事。当是时,簿中资人隐探高氏孤稚无能为,使人具三千金啖(利诱)先君,先君怒而叱之,高八亦感谢,临别泣曰:“无以报,闻先生第三女未婚,某妻方妊,幸而男也,愿为公婿。”已而果然,因寄金锁为礼,时妹周晬(周岁),枚长妹四岁,代系金锁饰项者数年。高故如皋人,而先君自楚归,复之粤,之滇,之闽,与高氏音问遂绝。

乾隆七年,高八执讯来曰:“某子病,不可以婚,愿以前言为戏。”先君犹豫。妹侍侧,持金锁而泣,不食。先君亦泣,亦不食。以其意复高氏。高氏族人惊讙,传高氏得贞妇。高八殁,其兄子继祖来曰:“婿非疾也,有禽兽行,叔杖死而苏,恐以怨报德,故佯言辞婚,贤女无自苦。”妹闻如不闻,竟适高氏。

高渺小,偻而斜视,躁戾佻险,非人所为。见书卷,怒,妹自此不作诗;见女工,又怒,妹自此不持针黹;索奁具为狎邪(嫖妓之类)费,不得,则手掐、足踆、烧灼之毒毕具。姑(婆婆)救之,殴姑折齿。输博者钱,将负妹而鬻。妹见耳目是非,告先君。先君大怒,讼之官而绝之。

妹归侍母,母体微不适,妹彻夜立,持粥饮,而匕箸进之。又能记稗官杂史、国家治乱、名臣言行、神仙鬼怪可喜可愕者,数称说歌呼,为老人娱,枚入定省,闻所未闻,学为之博。自离婚后,长斋,衣不纯彩,不髲剃,不闻乐,有病不治,遇风辰花朝,辄背人而泣,如皋人至,必出问堂上站安否,寄赠服食甚谨。前一年,高氏子死,妹亦病,以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死,年四十。

枚在扬州,闻病奔归,气已绝,一目犹瞠也,抚之乃瞑。女阿印病瘖,一切人事器物,不能音而能书,指形摹意,皆母教也。想见妹之苦志云。检箧,得手编《烈女传》三卷,诗若干。

 (《小仓山房文集》卷七)

袁枚《哭三妹五十韵》。

弄药争花曰,将笄未弁时。

金笼擒蟋蟀,竹马逐邻儿。

各踞长松椴,同分野灶炊。

书镫裁纸照,学舍隔帘窥。

呵手团清雪,当盘算劫棋。

斗残春草绿,舞罢柘枝欹。

贫不争梨栗,欢能咏豆箕。

非鱼常作队,似雁不差池。

拟续兰台史,堪刊紫石碑。

阿兄试京兆,小妹倚门楣。

望信频穿眼,登科代展眉。

分襟长戚戚,聚首更怡怡。

(三)袁棠(袁机妹)《绣余吟稿·哭素文三妹》。

诸兄来说泪纷纷,无限伤情不忍闻,

归梦难寻他日约,招魂空奠隔江雪;

半生辛苦狂夫怨,中路凄凉弱女分,

剩有千秋遗韵在,清风林下吊斜矄。

(四)袁机诗二首。

《感怀》

兰熏粉泽久飘流,落叶哀蝉独倚楼,

奁具久为游子费,书香空与此身留;

梦中明镜开还合,水上飞云断不收,

回着夕阳芳草路,哪堪重忆恨悠悠。

《春怀》

二月清明柳最娇,春痕红到海棠梢,

寄声梁上双飞燕,好啄香泥补旧巢。

(五)“祭文”的特征。

祭文是哀悼死者的文章,多表示对死者的崇敬和怀念。古代的祭文在语言形式上有散文,有韵语,也有用辞赋形式写成的。祭文在祭祀时要宣读,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所以文章开头常有“维年月日(即某年某月),×××(祭奠者)谨以清酌庶羞(即清澈美味的酒食)之奠,于×××(死者)之墓下”之类的格式;文章末尾常用“呜呼哀哉,尚飨(即请享用祭品的意思。飨,通“享”)。以后逐渐打破这种格式(如本文)。现在用来追悼死者的悼词,即从这文体发展而来。

(六)作者。

1.袁枚,清初诗人,散文家,乾隆年间中进士,曾官江宁知县。不久辞官,定居江宁(今南京市)之小仓山。所居之园称随园,因而自号随园老人。对于诗文的创作,他反对传统的儒家礼教的束缚,主张直抒性情。这就是他所创的著名的“性灵说”。作品集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2.《祭妹文》以“情真”而备受世人推崇,它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陇冈阡表》一同被古文家誉为“鼎足而立”的美文。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