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初,学校开展观摩市级19节展示课的教师培训工作。我组教师也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在观摩后,认真点评,分析展示课中的闪光点。并且对照自己,寻找差距。在组内进行的相关学习交流活动,为提高组内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以下便是我组教师针对初中及高中学段的“一节课评析”内容: 课题:《家庭医药箱》(初中学段): 本节课的主题是《家庭医药箱》,教师通过对一则近期新闻的关注引出“药可治病,也可致命”这样的一个论点,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讲解做了合理的铺垫。说明了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知如何合理用药找个主题,继而引出怎样合理用药,怎样正确的去买药。 有了讨论、有了理论的基础之后,老师请同学们将事先准备好的药品和说明书拿出来仔细阅读,进行讨论、分类,通过讨论学会正确的阅读药品说明书以及用药前应该注意的内容,然 整堂课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多个学生活动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了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课堂中老师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人的健康状况,并学习配置家庭药箱,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会关心家人。课堂中还安排学生尝试配置外出旅游的药箱,让同学们从课内走向了课外,进行了拓展,让所学融入了生活。 整堂课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的理念,让学生从中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总之,是一堂值得借鉴的课。 课题:《动物的行为》(高中): 松江二中 由于这些多媒体十分生动活泼,使学生能将相对枯燥的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例结合起来,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同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将生物学与心理学结合在一起,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些心理问题,这是一节优质课。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达成,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和生命教育的融入。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行为。了解印随、模仿、判断和推理等后天性行为。理解条件反射的形成,以及如何建立条件反射和消退已建立的条件反射。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理解优化行为的形成与保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 “建立乌龟条件反射”实验,分析条件反射是如何形成的,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改正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优化自己的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一段时间的强化,对于已存在的良好习惯要继续保持,而对于不良的行为就需要用毅力和恒心争取将其改进。通过条件反射原理使自己的行为不断优化,提高个人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处理与拓展 根据教材内容,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区别;后天性行为的学习方式。其中教学重点是后天性行为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处理合理。 1.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通过重温卡通片《丑小鸭找妈妈》的片段说明“印随”这一学习方式,由小狼学嚎叫引出“模仿”,利用一道智力题引出并使学生理解“判断与推理”这种学习方式。创设教学情景,亲切自然。 后天行为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条件反射”,本课的难点也在于此。本节课模拟巴甫洛夫用狗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设计了“建立乌龟条件反射”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2.联系实际对内容的有效拓展 学生理解了“条件反射”原理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于是便专门设计了两个内容供学生分析和讨论:一个是让学生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解决人类某些心理疾病,另一个是利用条件反射原理消除不良行为和建立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学生的讨论,巩固和加深了他们对条件反射的理解,从而优化自己的行为。 三、教学过程的先进性与有效性 教学民主和交流互动,教学媒体和教具运用恰当,实验与训练设计有效实施。 ①播放动物行为录像,导入新课→②通过各种录像和图片资料,理解获得后天行为的学习方式→③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④知识内容升华:如何消除不良行为? 四、学习方式的改善 体现做、想、讲,联系生活进行学习。 在解决“心理问题”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想到让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直接去看蟾蜍的上颌被剪下来的一幕,以让有心理反应的同学习惯化。这运用的是行为疗法中的暴露法。这时教师及时向学生指出,暴露法的运用要针对那些承受能力较强的人。教师慢慢引导学生,能不能用“温柔”一点的方法,逐步地加强刺激。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想出解决的办法:听蟾蜍有益的方面→看蟾蜍的照片(远——近)→看活的蟾蜍(远——近)→摸蟾蜍→看蟾蜍上颌被剪下(远——近)→亲自做实验。紧接着教师提问:在每一次加大刺激的时候,这些反应强烈的同学都会感到难受,能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难受和恶心的问题呢?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每一次加大刺激的时候让他们放松心情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这样就可以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条件反射,最后当亲自做实验的时候也能轻松、愉快地面对了,这种方法在心理上称为去条件技术。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奖励法或惩罚法,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分别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大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逐步也解决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本节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合作默契,学生参与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