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党务公开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教育科研  师资队伍  健康促进  文明校园  预决算公开栏  校长信箱  防范学生欺凌举报邮箱
相关内容列表
高一化学长作业尝试
 
 
 

《粗盐的提纯》教学设计
2006-11-01  作者(来源):零陵中学 陈悦

1、  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已学过粗盐的提纯,并实际进行过操作,但着重点在粗盐中除去不溶性杂质上;在学生实验中对溶解、过滤、蒸发操作及其注意事项比较熟悉。

在高一前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有“盐是电解质,在溶液中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形式存在”的知识基础。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海水是混合离子溶液。

知道粗盐中的主要杂质。

知道可用洗涤操作除去粗盐中少量可溶性杂质。

初步学会洗涤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制盐工业是否需蒸干海水的讨论,利用书上表2.1,学生尝试提取和筛选信息。

            通过亲自尝试洗涤操作,学生体会操作要点:少量多次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了解我国是世界海盐产量第一位的国家。

3、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一袋市售食盐

它是我们生活必需品之一,                                          创设生活情景

今天我们就围绕它展开讨论。

 

我国产盐有悠久的历史,

近几年来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以什么为原料生产氯化钠?                                           复习初中内容:海水的蒸发

怎样从海水中得到氯化钠?                           

   

有人说,为了尽可能多的得到氯化钠,                           进行对海水成分的讨论,

应该把海水蒸干,这种说法对吗?(学生讨论)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

(提示:根据书27页:资料库讨论)

 

从化学角度讲,海水是一个混合溶液,                        从化学角度分析海水成分,

更确切地讲,是一个混合离子溶液。                           引出大工业生产和实验室

工业晒盐是通过控制海水的密度来控制盐的析出的。      理想状态的差别。

 

通过书第26页表2.1选择合适密度并说明理由           培养学生分析、筛选信息能力

 

这样得到的盐称为粗盐,粗盐中氯化钠的含量为78%左右,

一般不能用于食用和工业生产,需要去除其中的杂质。

 

学生讨论:

1、  粗盐中的主要杂质有哪些?                                 复习初中溶解、过滤、

2、  怎样除去其中的不溶性杂质?                              蒸发的操作

 

3、  经过滤、蒸发后得到的氯化钠纯净吗?               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怎样除去其中可溶性杂质?                      

(简化讨论,以硫酸镁为例讨论)

 

 

请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桌上有已除去泥沙的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

氯化钠和氯化钡试剂,检验你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问题:1、你的操作步骤。                                            (对实验现象)、总结能力

2、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结合表2.1讨论:没有大量沉淀说明了什么?                  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体验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般而言,当其中的杂质较少时,

我们可采取更简单的洗涤、烘干的方法来处理。

 

看书26页装置图:讲解洗涤操作。

 

学生实际进行洗涤操作。                                                     要求学生先操作,再小结

(在操作中,你碰到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          在真实的实践中进行体验,

     尝试失败

对实验过程进行追问,以引起学生对实验的思考

 

 

作业:1、你如何知道已经洗涤干净了?                2、练习册相关作业。

 

                                                                                                                2006-11

 

                                                                                                                                        (编辑:赵 毅)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