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党务公开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教育科研  教工之家  师资队伍  健康促进  文明校园  预决算公开栏  校长信箱 
相关内容列表
教学科研综述
4-4-12-32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4-4-12-32 2014级高一学生学习状况调研徐汇区优于全市平均水平项目一览表(好)
4-4-12-32上海市零陵中学绿色指标质量分析报告
4-4-12-32零陵中学结合绿色指标学生评价调整建议
4-4-12-32上海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
4-4-12-34提高教学管理 做好质量监控
 
 
 

4-4-12-32零陵中学课程建构和教学资源整合规划实施
2018-01-09  作者(来源):上海市零陵中学

一、系统建构,整体推进

1. 建立“一三五”系统架构

我们立足自身办学传统、文化积淀、师生特点以及办学资源等因素,提出 “一三五”的特色学校建设规划总体思路。

2. 实施“三个三”核心内容

以“三课——课题、课程、课堂”为载体。学校通过《以击剑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主体性德育活动与拓展课程统整的实践研究》、《学校文化浸润下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和《普通完中教材学期课程统整与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研究,推动击剑文化内涵的形成与发展,建立较为完整的校本学科类拓展课程体系与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教育活动校本课程化发展的平台,通过校内外各类课堂教学的实施,成为特色学校发展的载体。

以“三育——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为内容。通识教育即打破单一学科界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在高中阶段实验探索通识教育,是强调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注重学科知识的基本落实,在国家基础课程的大框架下实现“学业有成”的育人目标

个性化教育即“因材施教”,弥补基础课程对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上的不足,通过对学生的潜质特征、自我价值倾向及目标与要求度身定位,为其规划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实现“个性发展”

职业规划教育则是在识别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最合适的课程规划教育,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尽早地认识自我,发掘自身兴趣、潜力和职业倾向,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业道路和职业目标,实现其“奠基未来”的人生发展目标

正确处理三者关系。这三育是一个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复合体。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它们的组合方式都是不同的,学校在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中,通过课题研究发现其组合的规律,然后应用与课程体系构建,在课堂中实现其内容框架。如:一个各科成绩均中下水平的学生,在进入我校高中后,我们通过对其气质、情绪、认知、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和信念等进行综合考量,在高一高二阶段以现有基础类、拓展类、探究类、实践体验类课程为载体,在以高中合格毕业为目标的基础类学科学习的同时,构造通识教育拓展课程菜单供其选择、学习,使其在拥有某种兴趣或某项才艺的基础上,认识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在“目标个性化”、“过程个性化”和“结果个性化”过程中,为走上适合自己终身发展的道路奠定基础。

以“三特——特色教师、特色学生和特色学校”为目标。基于“三育”的发展内容与“三课”的发展载体,最终形成具有零陵中学办学特色,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文化体系及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并在课程文化构架过程中,形成一支具有多项专业能力、鲜明教学特色与科研能力的特色教师队伍,最终培养出实现“身心健康、诚信有德、学业有成、个性发展、奠基未来”五大发展目标的零陵中学特色学生。

二、整合资源,丰富课程

《文翁书院》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社会是个圆,圆周无迹可寻,圆心无处不在,半径就是教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这个半径拉得更长,让这个圆更大。”零陵中学是一所普通完中,校园资源有限,近年来,我校致力于以“社会育人”为大背景,将社会课堂做大做足,实现社会育人资源与学校育人资源的有机整合,发掘有利于我校特色课程开发的优势因素并加以利用。零陵中学处于“枫林生命园区”,社区的“四大”(大院、大厂、大所、大馆)资源较多,有三甲医院4个、科研院所2个、游泳场馆1座。利用地域优势借助项目优势,参加区域内外各类教育项目,抓住机遇推进特色课程建设。采取“五结合”的方式丰富课程

1. 优化课程,形成系列

1)体教结合

以零陵中学创建40年的击剑特色项目为主体,以落实 “身心健康、个性发展”为目标,践行击剑文化中“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永不言败的坚韧精神,自信自强的挑战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开设三个层面课程:

A类:继续针对特长运动员的击剑竞技技能课,为上级输送一线运动员。培养击剑特长人才。(专长击剑队——160多人

B类:以我校击剑队员等体育特长生为核心成员,创设各种体育类学生社团及辐射全校的体育文化节等综合体验课程。招收小学段击剑特长学生。(兴趣社团——小学40多人,中学70多人

C类:针对全校学生开设《每日击剑素质操》的表演体验课。各年级开设《击剑文化常识普及与欣赏》课,普及击剑知识及击剑文化内涵探究。(击剑文化普及——全校学生)

2)文教结合

以击剑文化中的“美学、礼仪、思维、精神”四大内涵为本体,整合学校文科类基础课程,并依托上海作家协会的青年作家团队和校内文科骨干教师,开设文教结合系列特色课程,如,《创·世界》、《声音的重量——演讲与辩论技巧》、《赏析古诗文,品味人文美》,《三剑客》文学社、《“博”主题特色系列技法画》、《花剑之韵——音乐欣赏与创作》。本系列课程重在“识美知礼”,并配合学校“净静敬”德育行规养成育人课程,结合文化育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志在培养一批有个性特长、礼仪有度、诚信有德、志趣高雅、且行且歌的逐梦青年。

2013年 《三剑客》文学社刊获上海市中学十佳校刊奖。2014年学校成为“上海青年文学人才培养孵化校园基地”。近两年参加上海市高中生“创作杯”演讲邀请赛,甘雨晴、陶倩、黄紫薇、娄寅良4位同学分获二等奖3人、三等奖1人。

3)科教结合

学校结合地域优势与区内项目支持,以“个性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为内容,落实 “学业有成、个性发展、奠基未来”育人目标,践行击剑文化中的“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自信自强的挑战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开设多项科教结合的课程,转化归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维度。

依托上海有机研究所的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和校内化学组骨干教师,开设《魅力有机化学》课程,由个体选择到群体普识,在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自主能力、创新精神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2013年《文汇报》头版以《科学家走进课堂改变了什么》为题报道这一特色拓展课的收获与思考。——从“合成化学”到“合成未来”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

依托钱学森图书馆和校内数学组的骨干教师,开设《走近钱学森——创新思维发展》、《数控建模理论研究》等,参加徐汇区教育局与钱学森图书馆合作开展“以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为样本,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体系衔接”课题项目,开设《走近钱学森走进新学境》综合拓展课程,并于20143月进行了区内展示,获得好评。——培养有研究思维能力的学生。

依托上海高威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太敬公司的工程师团队和校内物理、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等学科骨干教师,做到学科整合,开设《机器人亮剑课堂》课,让机器人实现击剑基本动作等仿生技术研究,增强科学意识。目前由学生组装的4台机器人,能做击剑操、能唱校歌、能模拟击剑比赛的高难度的分解动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研发创造能力。

依托上海市高校JA志愿者团队和校内的信息技术教师、数学教师联合开设《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模拟》课,研究大数据处理。

依托上海植物研究所和校内生物骨干教师,开设:《生物实验与标本制作》。提高科普意识和培养仿生研究能力的学生。

4)医教结合

击剑运动的初衷就在于强心健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其“身心健康”,塑造“健康美”,为此学校依托附近的三甲医院的专家团队和校内卫生、心理教师等,开设:

《禁毒课——远离毒品我有责》——培养学生具有公民道德、公民人格和公民的遵纪守法意识。

《医疗救护——关爱生命我先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意识、医疗保健意识和自我救护、互助救护能力。

《佩剑之功——心理保“剑”我自助》——培养学生健康阳光的心理品质和“助人自助”的心理减压排忧的调控能力。

5) 社教结合

以践行击剑文化中“自信自强的挑战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知荣明耻的荣辱精神”为目标,借助社会项目,开设下列课程:

依托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国教中心和校内英语骨干教师,开设:《梦想与团队》的综合素质体验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如:我校参加徐汇区与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合作开展的“梦想与团队”青少年领导力培训项目,推动《梦想与团队》、《走进狄更斯》等多门拓展课程的建设,其中我校中英文校际联线之“我们的时代”校园系列活动,通过与两所英国姐妹校的互访交流、网上互动,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沟通力。基于学生领导力培训的“梦想与团队”课程,涉及艺术、科技、物理等学科,最后课程以“最美瞬间学生沙龙”活动开展校际交流,展示学生综合素养。

依托上海中山医院和学校团委开展了10年的志愿者社团项目,开设暑期《义务导医》实践体验课程,培养学生自觉助人服务意识与击剑文化中礼仪内涵。又如,2005年起,我校与附近的中山医院合作开展的“义务导医”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课程,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国家意识、公民人格、人文情操的同时,已成为上海市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案例典范。

依托高校专家学者、企业家、校友与学生家长,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测试、讲座、沙龙)、《重剑之准——发掘个人职业生涯亮点》的职业生涯课程,为每个学生配备生涯规划导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自我,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及制定并实施发展规划的系列课程。

2. “菜单”管理,自主选课

设置每个年级开设的系列校本课程菜单,以菜单管理模型进行先期选课、编组。统筹课时安排,分学年制和学期制两种类型来确定周课时数及学分分割。专用教室的统筹分配和分时错用,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开课设备的要求进行合理装置,固定与移动相结合。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有效教学资源,封闭的小课堂与开放的大课堂同时采用。当堂考核与定期反馈相结合。

学生选课录取方式。以学生填写的《特色课程选课意向表》和课程的要求来确定选课录取学生名单。如果选某门课程第一意向学生数小于或等于开班人数,那么这些学生选课成功。如果选某门课程第一意向学生数超过开班人数较多,由开课教师按课程要求对学生进行筛选,落选的学生安排其填报的第二意向课程;如果第二意向的课程报名数已满,则再征询学生意见,选择仍有名额的课程,每学年一次集中选择,每学期根据学生需求做适当调整。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