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上海市和徐汇区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为统领,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目标核心,立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为基本内容,以教师课程执行力为行动抓手,坚持“人为本,生为本,学为本”,构建符合“校情、学情、师情”的学科教学质量体系,通过主题研修、辐射引领、骨干示范,切实提高教师个人学科专业素养,整体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以适应创新教育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背景分析 零陵中学是一所创建于 1964 年的公立完中,有28个教学班级,800余名学生,初高中各占50%。 学校在编教师102人,初中54人,高中48人,一线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96人,其中本科学历91人,占总数89%,研究生学历10人,占总数10%; 高级职称18人,占总数的18%,;中级职称63人,占总数62% ;党员36人,占36%。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20人,占20%。 学校教师年龄结构比例较合理;党政领导有一定的专业领导能力,拥有多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耕耘奖、骏马奖获得者。学校的化学教研组两次被评为区示范教研组,教研组长为区名师工作室、区中心组成员,组员中还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政工教导、年级组长等。 近几年因为生源不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对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的梳理与整合的研究停留在浅层次理解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障碍了解不足,亟待转变教师观念,使教师研究课标、研究学生,构建完整高效的教学质量体系,真正改变学校的课堂教学面貌。 三、研修理念 “执行力”是管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即执行已确定的发展策略的能力,是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包含完成任务意愿、能力及达成度。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教师而言,则是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课程执行力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把文本课程转化为落脚点为课堂的实施课程,实现学生发展目标而需要的上好课,落实有效教学,并进行课程构建创新的能力。 课程执行力是实现“核心素养”的行动抓手。因为教学执行力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不在教师的“教”的执行力,而是要落实为学生“学”的执行力,其根本原则是“人为本,生为本,学为本”,将“核心素养”具体转化为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并落实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实现的。 “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是课程执行力的基本内容。各学科《课程标准》构建了一套系统化的知识流程和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教学执行力的达成,提供了理论支撑。要实现一流的教学执行力,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教育教学环节的具体落实,这都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研修、贯彻与创新,从而落实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流的教学设计、一流的教学策略、一流的教学过程。 塑造一流的课程执行力的过程,就是塑造一流教师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也是学校教师专业培训的最终目标,也是本规划的核心理念。 四、研修目标 通过校本研修,使教师理解、认识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在《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基础上,明确其重要性和依据、内容和方法,并具体化“核心素养”为“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细化、校本化,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南,在提升教师解读、理解、转化课程标准和处理教材的能力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成长为实践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育者。并在提高教学执行力的研修过程中,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解决在教育综合改革与学校发展中面对的各种实际具体问题,促学校教研组成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型教育教学团队。 细化目标: 1、转化、构建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基本学科要求。 2、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教学质量体系(细化教学目标、完善三题、调整评价体系) 3、通过上述研修,整体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及教研组的研修能力。 五、研修对象 (一)两个层面 1、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群体的群体研修团队。 2、以各学科每一名教师为个体的个人研修对象。 (二)三个年龄梯度 根据教师不同的年龄结构和能力层次以及不同的研修需求,划定35岁以下、35--45岁和45岁以上三个年龄层次。根据教师群体的结构和个体的特点,让每个教师在群体中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 六、责任主体 1、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教导处、教科研室组织设计、规划、布署全校校本研修工作。 2、以教研组长为研修的主导与核心,教研组各教师为行动主体,推动各教研组组内自培。 3、以教导处、教研科室、人事为课程方案实施的执行保障,具体负责培训的各类事务性工作。 七、研修形式 1、集体培训:通过学校统领规划、设计研修方案,进行全体教师的集中培训,包括:专家专题报告辅导、集中听评课活动、课题带动、相关展示交流沙龙、外出参观校际交流等,研修核心素养理论,研读课标,整体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 2、组内研修:以教研组为研修单位,落实学校研修规划方案,进行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广泛开展“说课——讲课——评课”活动,落实观课后的评课和讨论环节,运用理论分析实践,资源共享,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自身实际教学水平。 3、个人自修:教师自我进修、自我学习由“自修教材——自我评估——教师互评——专家审评——成果鉴定”等五个环节组成。 4、群体结对:包括师徒帮带与学习共同体,让本校的骨干教师与一般老师结对,充分发挥高校以及优秀教师的资源优势,对一般的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技能以及教科研的传、帮、带,使年轻老师成长起来。 5、案例研究:通过展示典型课例或其他案例,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去剖析、研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并加强案例撰写的培训,使教师有挖掘典型案例的意识,要懂得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积累和交流案例的习惯和制度。 (一)课程结构 在2016年-2018年,三年的时间内,根据区校本研修课程申报的标准,以7个学分的研修为主要任务,按两个层面设置课程。 1、通识化课程(学校层面)(4个学分)
2、学科研修课程(教研组层面)(3个学分)
(二)、实施步骤
八、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营造良好的自学、研修氛围,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采取各种形式,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教师成就感,发展校本培训的动力,保证工作的实效。 1、责任管理 建立以校长为责任主体,教科研室、教导处、人事为执行责任人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对校本研修的组织、领导和检查考核。 2、过程管理 加强过程管理,建立教师校本培训个人档案资料,为考核提供依据,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历史材料。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课例或案例、课件、学习体会、经验总结、研究论文等文字材料和参加培训或研究活动的考勤情况作为校本培训检查、考核的重要依据。内容包括: (1)教师听课、评课记录; (2)教师学习及听课评课后的反思; (3)学生或学科组对教师的评价表; (4)教师获各级各类奖励证书复印件(包括优秀教师、教学比赛、论文、指导竞赛等); (5)教师论文发表刊物或复印件; (6)计划、总结,量化表、优秀教案或竞赛辅导教案; (7)课题研究立项及进展情况; (8)教师书写的教学案例、优秀教学设计。 3、考核管理 校本研修实行学分管理,本周期内必须完成学分的培训任务,教师个人档案应详细记载。校本培训的成绩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包括:(1)学校建立校本研修教师个人档案(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2)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分学学期审查个人档案,并统计学时;(3)接受区教师培训中心的审查并认定学分。 (二)激励措施 1、校本研修列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校本研修的学分(继续教育的学分)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 2、建立校本研修的奖励机制,并申请将其列入绩效考核中,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表彰与奖励,提高其业务进修的积极性。 (三)条件保障 1、专家指导:聘请区内专家与校内教研组结对、指导,保障研修规划的顺利实施,并加强兄弟学校的交流、开放、互通有无,实现师资、设备、信息等资源的共享。 2、信息化平台保障:通过网络在更大范围内、更多内容上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使教师得到充实和提高。设立网站,构架学习平台,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利用网络课程,便于教师进行系统学习;更可以进行网络交流和教研,促进教研组积极利用网络,建立集体备课网站共享平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