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1044114-201002-2008-0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上海市“十一五”时期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徐汇区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零陵中学师资队伍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和谐发展为方向,坚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和主动学习的动机,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坚持“人才强校”,依托科研,加快推进我校二期课改,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敬业爱岗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一) 总体目标: 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工作目标是:贯彻落实“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确立教师队伍建设优先发展的地位,促进教师职后教育新发展,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配置均衡,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满足区域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主要任务: 1、学历方面: (1)提高入职门槛。义务教育阶段新进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学历;高中新增教师中有10%具有研究生学历。 (2)加强职后培养。至2010年,初中教师现有本科以上学历从现在的 80.4%提升到94%以上,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4%。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8%。 2、师德方面: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学校党支部把师德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铸造师魂——“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为目标,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为主线,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为学、为人、为师的有机统一,使社会对我校教师的满意率达到较高水平。 3、专业培训方面: (1)构建教师研修平台。以校级课题《信息化环境下教研组职能发挥》为载体,建好学校教师研修网,构建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平台。建立全员参与、专家引领、团队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多种研修模式有机结合的融教学、研究、培训为一体的教师职后教育的学习网络。 (2)创新骨干培养机制。以校中青年骨干培养为突破口,形成促进教师职后教育新发展的培养机制。采用导师带教、集中培训、学术研讨、案例交流和公开观摩等形式,建立以优秀骨干教师带教、示范授课和组织研讨为重点的作用发挥机制;以区、校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学术研讨和示范授课为重点的培养和作用发挥机制;以“骏马奖”、“耕耘奖”、“育人奖”获得者及校骨干教师集中或外送培训、案例交流和参与观摩为重点的培养机制。 (3)创建校本研修模式。推进以校本研修为重点的师训工作,使校本研修的学分达到教师培训总量的50%。改革师训管理模式和内容形式,突破“经院式”和“课程化”的传统模式,探索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活动方式和管理办法,逐步形成符合教师实际的校本研修模式。 (4)创建教师发展示范学校。加强校本研修的推进力度,开展教师发展的达标建设,3年内争创区级“教师发展示范性学校”、“优秀学科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年级组、教研组和培训项目的辐射作用。 4、管理制度方面: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提高教师待遇,坚持“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坚持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倾斜和岗变薪变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完善重实绩、重师德、重职后培训的考评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以岗位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制度。 (2)优化高级职务结构。改善学段和学校之间教师高级职务配置不均衡的状况,初中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比例超过10%;高中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比例控制在30%。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行动计划 (一)以人文素养培训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教师爱岗敬业、严谨规范的良好教风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育观,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守则》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师要用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学识教育和感染学生,以严谨的教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2、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和职业道德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年度考核和岗位聘任中教师职业道德的政策导向;定期评选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和师德先进个人,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风范。 (二)进一步加大骨干人才培养的力度,改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1、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师队伍梯队建设的需要,科学制定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骨干培养要坚持标准,除考核业务素质外,还要注重思想品德的考察。 2、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我们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充满活力的优势,进一步放手使用,鼓励中青年教师勇挑重担,让一批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3、积极配合“育人奖”“耕耘奖”和“骏马奖”三奖评选《区校骨干教师管理与考核评价》的贯彻落实,每年推荐选拔学校重点培养对象,明确培养目标和任务。对有创新潜力和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给予特别的政策倾斜,鼓励他们多出成果、早日成材。 4、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拜老师、带徒弟、结对子等形式,通过言传身教,耐心指导,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素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创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教师需要重新学习,挑战传统,挑战书本,挑战自我,学习将成为教师生活的基本方式。学校要建成学习的共同体。 1、增强主动意识。让教师产生学习紧迫感,产生发自内心的需要------我要提高,从而产生内驱动力。 2、强化目标意识。制定《学校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每位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明确自己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3、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形成支持性氛围。开展青年课改沙龙,课题中心组研讨、案例分析、测试验收、专题讲座等活动。开展创建优秀教研组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不断推进。给优秀中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 4、以校本实践研究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倡导每个备课组、每个协作组的基于问题的研究等作为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以此加强备课组建设。在这里,学习反思与创新相结合,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智慧和专业技能。 5、创造学校文化氛围。坚持完善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制度环境。强化“厚德、睿智、团结、诚信”的校风、“亲切、勤快、敬业、求实”的教风、“勤学、善思、合作、进取”的学风。 (四)重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重视课改研究,实现常规教学的不断创新。提倡各备课组从实际出发,探索教案的改革创新,备电子教案,制作电子课件;创新作业要求,增强选择性、活动性、趣味性,强调作业批改的人文性。 2、教研科研相结合,以“研究课”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高。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课例研究”。研究课是以一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教学研究,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开展一系列讨论。课前带着问题设计,课中以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引发多方对话和自我反思。 (1)课前反思,以教研组长和各备课组长为核心的研究小组,立足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和积累问题,对问题进行梳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带着对问题的理解,讨论解决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并反复讨论修改、完善。 (2)课中尝试。尝试立足于自然状态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关注点集中在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等方面,注意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实践尝试后,小组讨论诊断,对不理想的地方进行再修改,进行二次备课,形成可行方案,作为备查资料。 (3)课后反思。反思教学的全过程,设计----实施----反馈。反思分为三个层面:A教师自我反思;B组内同志的互动反思;C学生家长的反馈信息。 3、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培训。 教师要增强学习现代技术意识,理解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利用网络感受最前沿的理念,捕获最丰富的信息,实现最广泛的交流。学校将利用特定时间,培训课件制作,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学校设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领导小组起决策、保障和监督作用,工作组具体执行。工作组负责咨询、管理、评估和反馈工作。 2.明确职责 校教导处、政教处、教研室汇同各教研组业务部门承担相应的培训或管理任务,培训工作是每位教研组长的本职工作。校长是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教师的聘用、培训、职务评聘、考核、奖惩等工作负总责,并接受教代会的监督。 3.经费保障 学校继续划出专门的师资培训经费,专款专用。学校在工资基数中,以不低于1.5%的经费额度安排预算,用于教师培训;在结构工资经费中安排1%,用于优秀教师和校本培训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研组或个人的奖励。 4.奖惩措施 设立每年一次的“优秀校本培训项目”评选,表彰项目负责人,同时表彰为校本培训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组室或个人。对不能按要求完成培训任务的个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不能按要求完成校本培训工作的组室,追究组长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