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三年高考地理试题
预测2007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
一、前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命题分析:
◆ 第一部分 选择题
题目类型 |
04年 题量 |
05年 题量 |
06年 题量 |
出现示意图 |
0 |
0 |
4(一张图) |
完成靠记忆 |
1 |
0 |
0 |
国际新闻 |
1 |
0 |
1 |
国家新闻 |
1 |
2 |
4 |
上海新闻 |
1 |
0 |
1 |
与上海描写相关 |
2 |
5 |
5 |
自然、人文比例 |
10/10 |
8/12 |
10/10 |
07预测:
1, 选择题将启用示意图;
2, 完全记忆题将消失;
3, 将更加关注新闻;
4, 与上海相关题比例上升
5, 自然、人文知识分布均匀。
◆ 第二部分,综合分析题
题目 类型 |
04年 |
05年 |
06年 |
增减情况 |
地理对比题 |
马六甲/英吉利比较 15分 |
尼罗河/亚马孙比较图 17分 |
印度/巴西比较图 18分 |
↑ |
与人口地理相关题 |
人口图表 8分 |
人口图表 12分 |
城市区域经济发展 15分 |
↑ |
区域地理题 |
冰岛 19分 |
台湾区域地理 22分 |
珠三角区域经济 19分 |
|
与上海相关区域题 |
上海/巴黎河流比较(第3题)17分 |
崇明岛 16分 |
长三角湿地 15分 |
↓ |
自然地理题 |
昼夜展开图(第六题)7分 |
北极黄河站 10分 |
神舟六号 5分 |
↓ |
热点地理题 |
四大工程(第5题) 14分 |
西北绿洲/荒漠(含研究课题设计3)13分 |
甘肃地理(含分析题6)18分 |
↑ |
|
三农问题14分 |
分叉 |
分叉 |
|
|
鲁尔区16分 |
分叉 |
分叉 |
|
07预测
1. 考查内容更加趋向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 命题将会逐步与新课程改革接轨,渗透探究实践式的学习过程的考查。
3. 试题选择的角度、设置情境仍然会较新颖,突出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
4. 贴近生产生活,联系最新重大时事,结合实际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5. 热点呈现方式,显性与隐性结合。开放式试题设计比重会有所增加,侧重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6. 重视地理区域,强化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 第三部分 选做题
年 份 |
05年 |
06年 |
A组 |
3S (6分) |
中国地域文化10分 |
寒潮(7分) |
太平洋沿岸局部区域特征10分 | |
等高线(7分) |
| |
B组 |
印度洋周围区域特征11分 |
地质构造10分 |
中国太阳辐射分布9分 |
世界石油能源10分 |
07预测:
1、 A组有二期基础性知识向人文和区域地理转化
2、 B组第二题能源问题是趋势,第一题平衡区域地理,增加了基本原理题
3、 三题变两题,每小题10分
◆ 06高考各科平均成绩分析
语文92.45 数学(文)104.68 数学(理)101.30 外语98.17
政治106.93 2 历史107.04 1 地理97.51 6
物理100.81 4 化学104.29 3 生物99.01 5
07预测
地理排名第六显然不合理,可能上升至第三,平均分约102~103分,即07年题目难度将下降5分左右;
二、◆07年高考地理试题内容重点预测:
(一)、自然地理部分
1.经纬网判读,时间换算,太阳高度变化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运用。
2.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地形图与气候、水文等地理事物、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综合联系。
3.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天气和气候的差异及成因。
4.海水温度和盐度、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地质构造、板块边界、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二)、人文地理部分
1.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中国和世界典型农作物、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世界重要工业区和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我国西部发展政策。
3.人口增长类型、特点及人口问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区域性环境问题。
4.城市化特点和城市功能区布局,城市卫星城和城市新区的选点区位因素。
(三)、区域地理部分
区域热点主要涉及区域内发生的、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或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作用的事件。
2007年高考复习要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区域热点主要十个类型
(1). 地缘政治敏感区:如中东、朝鲜半岛、索马里半岛、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2).国家、民族矛盾尖锐区:如印巴矛盾的南亚地区、阿以争端的中东地区、两伊地区、我国的台湾问题等。
(3).自然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印尼海啸、南亚地震等)、气象气候灾害如洪水(南亚孟加拉等)、“桑美”台风(东亚等)及干旱(非洲)等。
(4).生态环境破坏区:如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急剧减少与遭受40年来最大干旱、极地的臭氧层空洞、非洲与中亚草原的土地沙漠化、海上航线的石油泄漏、核电站的核泄漏及沿海赤潮、暖冬问题等。
(5).重要资源分布与出口区:如“三中地区”(中东、中亚、中美)的石油;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的铁矿等。
(6).政治经济合作组织区域: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等。
(7).海陆交通枢纽区:如中东(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中美(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及大陆“心脏”—中亚等。
(8).探险旅游活动区:如极地探险(我国将建第三南极考察站)、环球海洋科考、自然与文化遗产分布地区等。
(9).重大工程建设与重大战略实施地区:如我国泛珠三角、长三角、中部崛起、东北振兴、青藏铁路建设、跨地区跨流域资源调配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四大典型工程)、上海洋山深水港码头、杭州湾大桥工程、崇明南隧北桥、上海世博等涉及的地区。
(10).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区: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非洲八国进行国事访问;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的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3月26日至28日对俄罗斯联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国年”开幕式等活动;曾培炎副总理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四国;温总理定于4月11日至15日访问日本。
这些热点中,有些是记忆性的,如区域的位置、名称、重要的数据等,有些是要理解的,如热点问题形成原因、影响和作用等,还有些是应用性的,如应对措施、发展目标等。
2、◆主要区域热点剖析
(1 ) 西亚
热点成因:
①位置重要:西亚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非、欧)五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黑海、里海)之间,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古代为东西方贸易通道,现在有铁路、公路、国际航空通达三大洲,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控制着世界重要的海上航线。
②资源丰富:西亚是世界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对世界经济有重大影响。
③民族、宗教复杂:西亚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不同宗教之间和同一宗教内部教派复杂,特别是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关系严重对立,存在着领土、水源等争端,局势动荡不安。
④美国等大国插手: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试图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维持力量平衡,使矛盾更为错综复杂。
【考点关注】 西亚石油资源的特点、分布和输出路线;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成因。重要的河流、海湾、海峡分布;突出的特产名称与分布等。
(2).中亚
热点成因:中亚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中心位置,古为东西方陆路商贸要道,有“丝绸之路”通过,现在有第二亚欧大陆桥穿过,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区域内资源丰富,尤其是里海附近区域蕴藏有大量的油气资源;中亚各种矛盾复杂,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势力尤其是东突分裂主义势力非常猖獗,给本地区和平稳定构成了最大威胁:历史遗留的民族问题与大国插手使矛盾激化,产生了车臣、高加索等问题;不合理的垦殖引起荒漠化等。
【考点关注】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成因;里海油气资源外运通道建设问题,如与中国、美国的石油合作问题;荒漠景观与荒漠化问题;棉花生产的区位分析;内流河、湖的水文特征及成因分析;对外合作与联系:如上海合作组织等。
(3).南亚
热点成因:南亚问题主要表现为印巴持续紧张的对抗关系。始于1947年印巴分治时的克什米尔争端。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北端。1947年英国殖民当局提出了以“印巴分治”为前提的“蒙巴顿方案”,对处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之间的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悬而未决,为日后的印巴争端埋下了伏笔。按照“方案”的原则,该地区应以宗教作为决定加入印还是加入巴的基础。该地区人口中穆斯林占多数(约77%),但政权却掌握在信仰印度教的土邦王手中。是年,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发生冲突,土邦王宣布克什米尔归入印度,导致两国在该地区人打出手,酿成第一次印巴战争。1948年两国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停火,根据随后划定的停火线,印度占有克什米尔面积的70%,巴基斯坦占有300h,。按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最终归属应取决于公民投票,巴基斯坦认为对已有利,因此长期-坚持联合同的解决方案。印度时此则持有异议。由于归属问题仍未解决。1998年5月,印巴竞相实施的核试验使这对宿敌的关系又趋于紧张,印巴关系更加脆弱。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印巴两国对归属问题存在分歧、联合国及其安全理事会未能采取有力措施,是导致该争端长期拖延未决的重要原因。印巴两国搁置分歧,尊重克什米尔人民的自决权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考点关注】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与农业、航海的关系;南亚的地形特征;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水文特征;黄麻、茶叶等农作物的分布与区位分析;重要矿产与城市的分布;综合国力的要素;印度人口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与中印关系等。
(4). 东南亚:
①东南亚的地理特征;②印尼地震与印度洋海啸;③中国与东盟的关系;④克拉地峡与克拉运河;⑤泛亚铁路;⑥澜沧江一湄公河的开发。
(5).东亚:
朝核问题
热点成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以其卫星照片为据,怀疑朝鲜有用于研制核武器的设施,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反复声明它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之后朝鲜同韩国签订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核安全协定并同意接受检查,朝鲜半岛的紧张气氛才有所缓和。1993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做出对朝鲜核设施进行强制性的“特别检查”决议,同时,美韩恢复举行曾于1992年暂停的“协作精神”联合军事演习。同年3月12日,朝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退出它于1985年底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半岛局势又紧张起来。近两年来,朝美间在履行《框架协议》问题上争论日渐激烈,朝鲜指责美国没有按协议规定在2003年前提供轻水反应堆,提出要在美国能保证其安全的情况下放弃核活动,美国则一再要求朝鲜彻底放弃核活动、接受对核设施的“核查”。朝鲜核问题会谈主要表现为美国与朝鲜的分歧:一是朝鲜是否愿意彻底放弃核活动、愿不愿意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加不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问题上,二是美国是否愿意停止针对朝鲜的联合军事演习、是否对朝鲜冻结核技术做出补偿,提供经济援助并提供安全保证等方面。
【考点关注】 核能的特点;朝核会谈相关六国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状况;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成因;从东亚沿海到内陆的经度地带性规律等。
(6).欧洲.
热点成因:欧洲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二次大战前一直是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扩散核心,影响和决定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二次大战以后,欧洲各国联合图强,开启了区域一体化的先河,以集团整体实力的优势与大国抗衡,克服了面积较小,资源有限,综合国力不强的劣势,通过区域一体化应对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自1965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西欧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到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开始生效,欧洲联盟正式诞生。再到2004年5月1日,波兰、捷克等10国加入,欧盟已扩大到25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和欧洲货币单位;形成了欧洲统一大市场。并在从一个单一的经济贸易组织开始向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和防务在内的全面一体化实体过渡。
【考点关注】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分布、特征与成因;河流特征与冰川地貌;工农业区的分布与区位分析等。
(7) 中国中部崛起
范围: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六省。
问题:近年来,在东部提速、西部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情况下,中部发展问题日益凸现。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欠发达的中间水平;产业结构仍然是农业和资源粗加工工业,在两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取得发展,将极有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出现所谓的“中部塌陷”;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取得大的突破,则很难将全国作为一整盘棋下活,中部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取得突破性成长的瓶颈。
优势:首先是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京广、京九线贯穿南北,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作用。其次是资源丰富,资源性产品的地位举足轻重。三是劳动力成本低廉。叫是有老工业基地的支撑作用。中部崛起战略的启动,将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东部加快发展一起,使我国区或经济呈现“多轮驱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考点关注】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西电东送中部通道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商品粮棉基地建设、工农业与城市区位分析、荆江河道治理等。
(8).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背景: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腹地范围小,资源相对短缺等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成为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范围:与珠江流域相连、与大珠三角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内地九省(区)的区域为全国面积的1/5,人口的1/3,经济总量的l/3。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区域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十分突出。作用:扩大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腹地,更好地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利于沿海产业向内地的转移,也利于内地的对外开放,实现沿海的经济优势与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的互补。
(9) 类似的热点问题 要关注的还有:世界产业转移、美国“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中国登月计划、美国飓风肆虐、伦敦成功申办奥运会、以色列撤离加沙地带与巴以和谈、伊朗核问题、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美和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中日海洋权益之争、东北振兴问题、国亲新三党代表团相继访问大陆与台海问题、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与能源安全问题、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与中国设立首个航海日、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极地科考等,只要我们将相关的热点问题涉及的自然、人文要素落实到区域图中,挖掘其中隐含的教材的主干知识、用区域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进行整合,就能触类旁通了。
四、对策
◆ 教师考前指导策略:
1.整合三大地理知识功能系统——
即教材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抓复习根本问题的重要方法。在复习中努力做到图文结合,把地理高考的基本能力融为一个整体。
2.在“博”字的基础上要求“活”——
即指导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地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用“滚雪球”的方式把书“读厚”,然后落实到一个“活”字上,又把书“读薄”。
3.关注整体,洞悉局部——
地理事件的发展有它的共同规律,也有它的特殊规律,有共性也有特性,因而要指导学生在复习地理材料时要有意识地分辨和掌握它们,这是对能力考查的基本要求之一。
◆ 学生考前复习策略
1. (建议):看目录想纲目,看标题想要点——
在已复习一遍的基础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是十分必要的。用看目录想纲目,看
标题想要点的办法可以促使自己去思索、回忆;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弥补;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 (提倡):每天过“电影”——
在计划复习的基础上,每天离开书本、地图和其它资料的情况下,用回忆的方法使已复习过的知识和图像在脑海中复现。凡掌握了的、理解了的知识就算“验收”合格,没有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再及时“回笼”。
3. (强调):用空白图巩固地理知识——
由于地理科学涉及的范围特别广,所以要善于把地理知识巩固在地图上。亲手画一画、描一描,绝对有帮助。即利用地图复习时,把应该掌握的重点图,以空白方式边复习边描画,肯定能不断巩固须要掌握的知识。最后在备考前脱开书本和彩图,用自己画的空白图去验收,这对应掌握的知识并熟练运用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