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之兴起与理论基础 过去的教育制度常被诟病为填鸭式教育,部分学生只会用教师教过的方法解题,欠缺自己的想法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生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活用到日常生活中,W h i t e h e a d ( 1 9 2 9 )就曾称此类知识为「 僵 化 知 识 」。 台湾学者徐新逸认为,自二十世纪以来问题解决的教学倍受重视,教育工 作 者的责任应是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并提供一个有助于强化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学 习环境,培养其问题解决和推理思考的能力。苏联教育心理学家L e v V g o t s k y 亦认定学习过程其实等同文化背景与社会互动的组合,提出教学者多关注学习活动中的社会情境。 一群社会建构主义学者进一步探究学习与情境的互动关系,B r o w n , C o l l i n s & D u g u i d ( 1 9 8 9 ) 从坊间一些从事谋生工作的人,如:修车工人、面包师傅等,在这些人身上找出其善于解决工作问题的原因,结论发现这类人非常投入于实际工作中,故能从经验中产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重点 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是透过实际活动而非抽象的符号逻辑,唯有令学习建构在真 实的活动里,学习者才能了解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情境教学的定义 情境教学是一种将学习者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 ◎情境教学的定位 从教学实施的层面可以将情境教学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乃指在课堂中透过特定的情境来进行的教学。根据李吉林所言,目的在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 广义:乃指在课堂外运用特定的情境来进行的教学。根据李吉林所言,目的在学生活动空间中创设不同情境,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从而获得自主发展,使课内与课外相通,教学与活动结合,学校与社会相通,认识世界与锻炼自主能力相配合。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概念 ※ 认为教与学有需要藉多种不同的情境进行,例如家庭、学校和社会。使教学的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各种环境连系,并在这些环境下应用所学的知识。 ※ 强调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投入和自发的学习者。 ※ 利用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和互相学习。 ◎情境教学与科目的配合 1. 以科目的方式作配合:在特定的情境下以科目的学习目标来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这种以科目的方式来配合情境,其优点能符合分科教学的特色,教师易于设计教学活动;同时易为教署督学所接受。但缺点是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比较零碎,较难将所学经验作类化;另科目与科目间欠缺连系性,且有些个别科目可能会受到限制而不易与情境配合,如体育科。 2. 以流程的方式作配合,以流程的方式作配合,在既定的时段中,以特定的情境配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来进行的教学。教师设计半日或一日的生活流程,并在流程中为学生订定一系列有关此主题的学习目标;而这些学习目标将会涉及自理、语文、常识和感知等范畴的内容。这种以流程的方式来配合情境,其优点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并易于掌握实际的经验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且能统整各科目来进行教学,使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和经验,藉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但缺点可能不易被教署督学所接受(因与分科教学有异),其次有些主题不易与术科配合,使编排流程时有一定的困难。 ◎情境教学的前提与情境例子的选择 应用情境教学的大前题应该是,情境是学习的工具,用以提升学生的投入感,以及提供广泛的学习经历,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演变成学习的内容和负担。如果纯粹为了应用情境而利用了不合适的例子,便只会越说越胡涂,使老师和学生均感到困窘。知识如同生活中的工具,必须透过使用才能了解它们。因此,学习应强调主动操作探究,教学内容宜取材于现实生活中。 如何选择洽当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这些情境例子最后是否成功,当然也视乎于当初定下的学习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情境例子应该是有趣的和学生熟悉的。这些例子最好是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容易观察到的,或者是被广泛报导的,例如是一些社会性的、或者和学生生活习惯有关的例子。 ◎情境教学的特点 曾在其论述有关情境教学特点一文中列举M c L e l l e n提出建构情境学习环境的八种因素:故事、反省、认知学徒制、合作学习、指导、重复练习、阐明学习技能、及科技。 1. 故事:为了提升学习者的兴趣,教学活动多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故事主题、历险之旅或其它情节,此种教学形式将问题重点定位于一个情境中,藉此引导学生 从情境中的资料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习者将学科解题技巧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 2. 反省:情境教学着重透过真实活动令学习者反省,将抽象的符号逻辑转化为实用知识。情境学习要求学生 在解决问题时须理解及运用之前所学习的资料,自行作出假设验证以寻求答案; 故此,新知识的学习不仅透过实际的情境,同时也透过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而体 现其意义。 3. 认知学徒制:情境教学亦强调以认知学徒制为策略,让学习活动与文化结 合,在学习过程中经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协助以完成学习,提供一个给学徒见习的 环境。专家的示范可以使用影带的方式播放,让学习者在实习前有观摩别人的机会。 4. 合作学习:教育研究显示要求学生合组共同寻求知识的方法比较个别学习更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的环境设计着重令学生能参与高层次的思考及批判性的反思,而不是简单的快速问答方法。 5. 指导:情境教学主张在学生能力不足时提供支援与提示,在关键时刻更为学生从旁提供教练式的训练;直至学生掌握足够技能时,教师的支援会逐渐减退。教师提供的协助亦须以情境为中心,让学生在解难时能运用和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 6. 重复练习:H e r r i n g t o n & O l i v e r 指出很多多媒体软件的设计误以为步骤式的训练可以令学习者逐步得出结论,但其实只有反覆运用多向度式的学习始能令学生确 切掌握所学知识及丰富学习情境。 7. 阐明学习技能:情境教学主张以动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宣之于口,情境教学所运用的互动多媒体资源亦围绕社会脉络为中心,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讨论与 汇报。 8. 科技:要增加学习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并提供学习者较真实的情境经验,徐新逸提到科技的运用是支援情境教学的有利因素。科技可复制或剪辑专家及生手的表现以作比较,令学习者能有反省及被指导的机会。摄影机、录音机、电脑、虚拟实境、纲路源等皆是支援情境学习的可能方法。 ◎情境教学学习者的角色 情境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主体置身其中,为问题的解决设计方案,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与组织,指向问题的解决。这一系统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个体的意义建构与情境中的信息不断反馈、交流,问题解决的工具、信息要素、方式、思维路径等也都是个性化的。因此,情境教学中应有几个关键点:学习者寻找、筛选信息要素,学习者自己提取已有的知识,学习者自己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境教学法的效用 1. 持久稳定的教育效果:透过单元式的教育,情境教学将丰富多姿的具体活动化为不断的激励,教育空间得以拓宽,令学习效用发挥得更深更广,达至较持久稳定的教育效果。 2. 增强学生的参与感:《素质教育模式与评估督导实用全书》曾论述李吉林对情境教学的探索,他认为情境教育能通过“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老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学习者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参与,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目前资讯加速化的社会,我们无法预期新生代往后需要学习的知识型态和问题种类,更无法将学生所要应付的问题一一教完,因此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及推理思考的能力,确实是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情境教学创设一种探究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究的精神,通过情境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4. 情境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 ◎倡导情境教学法之意义 1. 促进迁移:情境认知能意识到思维中的疑难困境及产生背景,并能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而传统学习中学生对于脱离情境的知识的理解也仅仅限于字面上,只懂得用它解决课堂上或是试卷中的问题。 2. 真实的学习:传统学习中人为的、简化的「情境」是为固定的认知路径而设计的。这一路径是课程编制者与教师预设的,而且常常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有效的、有序的、科学的。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日常环境中,人们倾向于采用实用的策略。 3. 主体性的建构: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寻找、确证、评价甚至开发信息要素,自主建构认知的路径,这种路径是个性化、独特的。 ◎情境教学法的批判 A n d e r s o n ( 1 9 9 6 ) 等学者曾就情境教学的理论提出下列四点质疑: 情境教学主张活动须建基于实际情境? A n d e r s o n 等在其研究显示巴西街头小贩纵使能清楚计算货品的价钱,但却未能回答类似的数学题目,表示在学校以外学习的技巧未必能成功类化。 知识并不能转移?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知识有成功转移的例证,而转移的成败与否则建基于学习者的实习次数及牵涉的认知范畴考虑。 抽象的训练成效不大? 情境教学提倡教学活动在实际情境下进行,A n d e r s o n 等却认为抽象思维的训练与实例的引用同样重要。其在高中数学科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真实生活难题时,将学习重点放在图表的表达技巧上,相反花在数字方面的表达却极少,充分反映抽象思维的训练的重要性。 指导须在复杂的情境下进行? 研究显示若先将学习过程分成小部分进行,后来方进行综合,教学效果会更为有效。 ◎结论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经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其中实施情境教学相信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易于累积日常生活的经验,而且能使教与学达至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何一个新的教学理论的发展,是让学习产生戏剧性的进步以及让教育开创崭新观点的关键。情境教学的观点并不否认传统教学观的贡献,只是企图弥补行为论与讯息处理理论的不足-忽略情境、活动、社群与文化脉络对知识学习的影响,以及学习者的心灵状态,为学习的本质提出了更广泛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