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党务公开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教育科研  教工之家  师资队伍  健康促进  文明校园  预决算公开栏  校长信箱 
相关内容列表
 
 
 

琵琶唱恨——文学专题讲座讲稿
2006-09-01  作者(来源):零陵中学 陆宁昌

白居易(公元772846),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居住在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至太子少傅,后人也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白居易在唐代著名诗人中是比较长寿的一位,他一生颠沛仕途,沉浮宦海,上知庙堂之高深险恶,下察百姓之疾苦饥冻,因而其诗歌创作的题材十分丰富,内容广博而深刻,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一、音乐入题,感伤之作

白居易的诗歌被他自己分为四类:感伤诗、闲适诗、讽喻诗、杂律诗。

感伤诗:多为伤身忧世之作;闲适诗:多是一些写景咏物和体会生活况味的作品;讽喻诗:一般是他早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人民疾苦,揭露豪门骄奢,有些锋芒甚至直指皇帝;杂律诗:是从形式上进行统一分类的,相当一部分是近体格律诗。

白居易诗歌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音韵优美。据说,白居易每写成一首诗,就读给一老妪听。老妪能解,就抄录下来;不能解,则更改之。这种传说不一定可信,但至少说明白居易的诗是在主动追求一种较为通俗的语言风格。

白居易深解韵律,对音乐有很高的欣赏水平,常用音韵美来要求自己的诗歌创作。

基于白诗的在艺术上的这两大特点,下面请大家欣赏白居易的代表作《琵琶行(并序)》。(对《序》稍作讲解)

  u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为长篇叙事诗,题目中一般出现歌、吟、行三字。这首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早在诗人生前便广为流传,故唐宣宗李忱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从序中可知,这首诗是元和年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所作。诗中所写是作者在浔阳江头送客偶遇一位长安故倡,听其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后人认为,作者偶遇琵琶女之事未必是真,不过是借虚构此女的身世感慨,抒发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白居易深解韵律,这首诗写琵琶的演奏和曲调的旋律,都十分精彩,其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u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句,更成为语言表现音乐的千古名句。

白居易是一位用诗歌描写音乐的高手,白诗善于通感比喻将无形的听觉用直观的其他感觉来替代,对比联想使得文字产生无限的遐想空间,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美。下面请欣赏另一首描写音乐的古体诗,这首诗中的乐童吹奏的篥是一种样子类似于芦笙的管乐器。

u      诗的主旨是赞扬薛阳陶技艺高超,诗中运用各种比喻,描绘他吹奏时高低快慢的节奏,十分生动。

假如我们再欣赏一首白居易的短诗《夜筝》,能否品出绝句中与方才《琵琶行》中异曲同工的描绘音乐意境的诗句?

u      一位女子在月明之夜弹奏筝(一种长形的木制弦乐),诗虽短小意味深长。前三句写弹筝人及弹筝的动作姿态,通过“自弹自感”、“弦凝指咽”等词暗藏隐情;最后一句直写“情”,但点到为止,使人觉得余味无穷。后两句描写音乐节奏暂停处的意境很似《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弦外之音。

二、笔锋舌剑,闲适人生

(一)白居易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这既为他童年接受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但也迫于家境不得不使他从童年起就流转四方。这种生活,虽然较苦,但对诗人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扩大了诗人的视野,密切了他和广大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联系,为而后的现实主义创作打下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基础。

除了流浪,白居易早年生活另一内容,是努力读书写作,参加科举考试,同当时的士大夫子弟一样,他也想通过科举,登上仕宦途径,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报复。这期间有一首最负盛名的应考拟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便是少年学子才华的展现。

u      赋得,古时作诗,凡指定、限定的诗题叫“赋得”,类似现在的命题作文。诗前六句写景,视野开阔,意蕴深远;后两句点明送别之旨。全诗虽未出现被送之人,但依依难舍之情,漾然字里行间。该诗前四句,后世成为名言,喻指一种生生不息、前仆后继的生命精神。但这种意思,似乎与白居易的原意有所不同了。

35岁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创作生活也达到旺盛时期。在创作中,由于他的笔锋舌剑真正刺着了当权者的痛处,因而处处受到排挤打击,三年后不能在朝廷立足。我们来欣赏一首有着他笔锋舌剑之气的作品——《李都尉古剑》。

u      全诗咏物抒怀,作者以古剑喻谏官,通过描写古剑的寒光,古剑的刚硬和古剑的功用,抒写自己不屈权势,不畏奸佞,宁折不柔,刚直不阿的胸臆。

之后不久,母丧休官(古时叫“丁忧”),使他进一步脱离政治生活,置身田园,与劳动人民更为接近,更加体味到老百姓的多艰生活。此时的闲适诗恰是这种心情的写照。我们来欣赏“丁忧”期间的一首作品——《夜坐》。

u      作者某夜长坐不眠,抚今忆昔,写下了此夜的内心感觉。第一联写月光斜射进了前门,远天的月亮遥遥地望着“我”,似乎对夜坐不眠的“我”充满了深情,是拟人的写法。全诗通过“斜月”、“阶影”、“鸡鸣”表现时间的推移,以蟋蟀点缀声音的效果,意境悠远、深沉。

(二)“丁忧”休官期满,回到朝廷的白居易领了一份闲冷的职位,失意的他不料遭受了更大一次挫折:宰相武元衡被杀,白居易慷慨陈词,力主缉凶,触动当权者,遂以其“越职言事”为借口把他赶出朝廷,远去江州作一名有职无权的司马。被贬江州,这是统治阶级当权派对白居易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同时也是白居易所经历的最严峻的一次考验。此时的白居易在政治态度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创作中“感伤”、“闲适”之作在数量上突然增加,“讽喻诗”在数量上锐减。江州之贬是白居易前后期创作的转折点。

前面我们欣赏了感伤之情的代表作《琵琶行》,下面请欣赏四首近体短诗,《问刘十九》、《题元十八溪居》、《大林寺桃花》、《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从中不难体会此时白居易的闲适之情。

u      《问刘十九》 刘十九,是白居易的江州新友。雪夜饮酒,被古人视为极大的享受。这是一首邀请朋友饮酒的劝酒诗,诗中用语平常,通过邀酒而表现友情,恬淡而极富情趣,多为后人传诵。

u      题元十八溪居》 元十八,是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时结识的朋友,隐居庐山。这首诗是白居易大元十八家作客时写的,表现了一种闲适的心境和朋友间恬淡深长的友情。

u      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在庐山。这首很有名的赏花诗,其妙处不在于写桃花如何美丽,而在于发现了山上的花期比山下要迟、要晚,山下无处觅春的时候,山上却还可以看到鲜花盛开。山上山下花期的不同是因为气温有异,这个科学道理白居易未必懂得,但他以自己的体验发现了这种现象,因而成为写山上春花的传世之作。

u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行简:即白行简,白居易的弟弟,他打算从四川顺江而下,到江州拜访兄长,动身前,先写了一封信告诉诗人。这首诗是白居易收到书信后写的答诗,诗中表现了收到弟弟书信的喜悦,又流露出对弟弟远行的担忧。最后两句写亲情的关切与离别的无奈,尤为动人。

(三)江州司马任满,几近沉浮,回京任官,白居易依然对军国大政陈述自己的观点,但很少被朝廷采纳。他深感于宦途险恶,不想陷与宫廷纷争,便请求调;他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离开了京都。从此,杂律短诗成为作者心境的另一种写照。

前面我们欣赏了江州之贬时所作杂律诗,下面我们来体味任杭州刺史时所作的近体杂律诗:《暮将吟》、《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杭州春望》、《钱塘湖春行》。从中不难发现作品所表现的情绪,与江州时期的许多作品大为不同。

u      《暮将吟》 这首诗写于到杭州赴任途中。从全诗来看,诗人的心境是愉快的,登山临水之际,真切地感受了大自然的美。该诗是写景名篇,“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句,尤为后人称道。

u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张员外,即张籍,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时任水部员外郎,白居易与之互有唱和。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视野广阔,“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两句尤其表现了一种开阔的气势。此诗的另一个特点在于不是静止地描绘景色,而是写杭州雨过天晴时景色的变化,因此十分富于动感,寓鲜明于变动之中。

u   杭州春望 这首诗全面描绘了西湖之景,色彩鲜明亮丽,语言准确而富于表现力。因此时诗人的仕途发生了好转,故而诗中表现出的情绪十分爽朗。

u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即西湖,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几年,写下了很多描绘杭州湖光山色的诗。这首诗写的是西湖初春,诗人截取了“水面初平”、“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等赋有时令特征的景物,充分表现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颠沛流离,宦海沉浮,暮年的白居易官务清闲,身体也不太好,我们在此一起来欣赏一首反映他暮年心态的诗——《秋雨夜眠》。

公元846年,诗人病逝,终年75岁,葬于洛阳龙门山,李商隐为作墓碑。 

三、讽喻现实,琵琶唱恨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白诗的精华部分是讽喻诗,他善于选择题材,揭露矛盾,大抵取自社会现实。再运用叙事诗这一体裁,构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这比自抒胸臆的抒情诗,更有利于揭露社会矛盾。

(一)白居易特别关怀劳动人民,在他的笔下,劳动人民不仅是辛勤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者,而且是古代世界最高水平的手工业技艺的熟练掌握者。因此,他对当时劳动人民寄以深厚的同情,对他们所受的剥削,进行深刻的揭露,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如《杜陵叟》:“虐人害物即虎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红线毯》:“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更为可贵的是,白居易还经常劳动人民和剥削阶级相对比,显示两个阶级对客观事物有着截然不同的感情和爱憎。对出生剥削阶级的诗人来说,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出现在公元九世纪的作家笔下,应当说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为大家耳熟能详的长诗——《卖炭翁》。该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全诗写了一位烧炭老人山中烧炭、入市卖炭、炭被宫吏强夺的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卖炭老翁的同情和对飞扬跋扈者的愤恨。

(二)在同情劳动人民的同时,白居易有不少“讽喻诗”接触到妇女问题。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男子在家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一夫多妻制的合法存在,使得即便是贵族妇女,她们绝大多数也无法摆脱年貌盛时被玩弄、衰时被遗弃的悲惨命运。所以在白居易笔下,对她们寄以了更多的同情。同时,在描写这些妇女的不幸遭遇时,大多数情况下是借题发挥,其真正意图在于反映朝官的内部倾轧和进步势力的受排挤打击,《琵琶行》就是明证,它所借用的妇女问题的题材本身,就同时具有副主题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上阳白发人》,诗中对上阳宫女的不幸遭遇感慨同情。

u      这首著名的讽喻诗,写唐玄宗时的一位宫女,16岁进宫,在宫中度过了漫长的40余年,直到变成60岁的老太婆,连皇帝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宫女的身份是奴隶,且有不少是来自下层人民。老宫女一生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揭露了最高封建统治阶级储妃制度的残酷无情。(吕向所作《美人赋》是当时对唐明皇李隆基的讽谏之作。)

(三)白居易的叙事讽谏诗,上承汉乐府的《陌上桑》、《羽林郎》、《孔雀东南飞》、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六朝的《木兰辞》等作品的艺术传统,和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别》等名篇一样,都是我国诗歌艺术的瑰宝。

最后,我以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长恨歌》——作为此次文学讲座的结束曲。让我们在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凄婉爱情故事中,感受帝王题材作品中极富人情味的艺术魅力,感受浪漫与现实结合所打造的艺术穿透力。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