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也谈开好主题班会---《以全新的姿态,迎接2004全新的一年》主题班会后记
浅述初中文言文释词教学
浅谈背诵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试论讨论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重视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谈谈多音字的辨析
古诗词探究性学习之设想
语文“实用教育观”的历史审视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教师心态调查
 
 
 

新课程下说课一则——谈小说《笛梦》的授课思路
2006-08-31  作者(来源):零陵中学 陆宁昌

本节课针对高一年级学生设计,所用教材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中第一单元第四课黑塞作品《笛梦》。 

一、本课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作为由基础型课向研究型课过渡的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阅读思考和拓展延伸的空间(第二单元还可以对这篇文章进行延伸阅读)。本课主要研究的是小说文本阅读的象征内涵的揭示。在单元主题明确的前提下,我们主要解决的阅读问题是如何通过品读诗情哲理的语言,揭示人生画卷中的多重色彩,在授课思路中需要设置两个授课环节:

1)如何将诗意的人生画卷与每个人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显性

2)如何构建一个从阅读个体质疑文本——互动互学交流文本——个体理性升华文本的阅读再创作(二次创作)体系。——隐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经过了一次中考选拔,我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在心理上还没有走出中考失利的阴影。相当一部分学生要做到对本文的理性升华阅读存在一定困难。

学生进入高中的学习调整期,需要作好初高中文本阅读要求和习惯的衔接。前三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思想内容上可以扫除中考遗留的部分阴影,从阅读习惯上形成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参与阅读意识和培养相互合作精神。

从学生处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转型期的角度,我发现,学生熟悉认同前三课学习,而对本课内容比较迷茫,不明白文章在说些什么,大多数人没有兴趣也不觉得有再阅读的必要。由此,我对学生的认知评价的尺度定位,表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上:

1)知识与能力维度:从对毛泽东词的意象的初步了解和认识的过程中,掌握了解读意象内涵的表达能力。本文涉及的一些象征意象学生应该基本能揭示其内涵。

2)过程与方法维度:学生从预习阅读中发现和提炼出需要课堂探讨交流的问题,并能事先独立思考,在课堂上进行师生、生生、生本交流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阅读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学生乐于参与到意象和主题的研讨,敢于面对阅读中出现的认知盲区,体验发现与合作的乐趣,我应该在课堂引导中引起学生阅读的渴望,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本文的困难之处在于学生对诗情哲理语言的感受和把握。

鉴于上述因素,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从预习阅读中提炼出对本文意象的理解,初步建立自己对小说中象征手法表现的哲理内涵的看法,能对意象内涵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讨,将自己理解的问题与同学充分交流,体会生命中的冷峻和沉重,同时提出面对人生成长的种种设想猜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建立一种阅读信任,肯定他人合理的阅读感受,保留对无法解释的问题兴趣,在期待中形成再阅读渴望,体验阅读研究过程中再创造的快乐和价值。 

四、教学重点:探究小说诗情哲理的内涵和语言,以及象征手法。 

五、教学难点:人生画卷的多重颜色,对人生艰难曲折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六、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阅读研究的机会,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每一次发现和质疑都可以视为一种教学资源,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引导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阅读体验的探索实践,我们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教学模式的选择

本课采用“文本自学质疑——文本互动互学交流——文本理性升华”模式展开。让学生自行查阅解决有关文学知识,如作者、体裁等。让学生运用对意象象征的已有认知,发现和表述本文中意象的哲理内涵,在过程中增强阅读再创作的愿望和信心。

2、自学指导与交流活动的开展

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通过自主学习,对小说中一些象征意象、哲理语言和难懂之处进行质疑探究,互动互学,获得具体认识。

3、关注差异

随着问题的交流深入,会出现认知理解上的差异,不要轻易否定这里面的差异。存在差异恰好能让学生找到体悟这类文学作品的突破口,我要做的指导是肯定和提升学生的合理认知,从整体让学生感悟文本象征内涵。

4、注重学习过程,关注情感态度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发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形成阅读渴望,树立阅读信心。

5、信息传媒技术的应用

本课课堂教学没有媒体技术支持,但课外延伸可以借助信息传媒技术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转化为一种信息资源,以弥补课堂交流的时空局限,这也是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评价的一种延伸。 

七、教学过程

设计本课教学过程时,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1、重视文本情境与生活情境的联系

教学导语的设计最能体现课堂阅读入境的水准。以童话《绿野仙踪》、《丑小鸭》的阅读体验导入,淡化诗情哲理小说沉重而深刻的内涵。

学生体会的是轻松背后蕴涵的深刻哲理:“人生需要远行”、“人生需要飞跃”、“人生需要认识自己”。当然,人生需要经历“选择”。似曾相识的感受,学生可以在已知的情境中找到《笛梦》中的三次选择的人生历程。学生阅读和探寻问题的渴望被激发了。

2、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与教师教学过程的匹配

备课先备人。再好的教学设计都有可能被学生认知差异打破。基于学生初步接触品读这类作品,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措施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鼓励学生运用预习获取的信息,梳理文本思路,找出三次选择与人生有什么联系,通过学习小组的相互交流讨论,弥补个体思维上的缺陷。

2)基于学生对文本存在的质疑,如一些象征意象、哲理语言的理解,我引入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体会作者用哲理语言塑造象征意象的真正意图。

所谓的冰山理论就是海明威把他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的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海面下的八分之七是作家省略掉的部分,但这部分读者可以感受到,好像作家已经写出来了一样。《笛梦》的内涵似乎不能一眼参透,但耐人寻味,运用手法也似曾相识,又别有韵味。

3、鼓励学生探索交流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归类,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1)“我”少年时代出行,陪伴的蜜蜂为什么最后还是“掉转了头向家乡的方向飞去”呢?

2)姑娘布里吉特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呢?为什么没能留住“我”?

3)怎样理解灰眼汉子的歌?灰眼汉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为什么说“从姑娘那儿你已经得到奖赏和赞扬,从此你离她越远,情况就会越好,越可观”?

4)为什么最后在水中照见“我”也成了灰眼年迈之人?

5)题名《笛梦》,为什么全文基本没有写笛呢?

……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品读文本所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和大胆的猜测,都能成为“水下冰山”的发现者。而自主体验、合作交流又给学生以充分的多维的评价尺度。由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趋向理性升华。

4、小结:由学生归结本文学习体会

充分吸收小组交流的成果,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

5、作业:

生命中有许多远行和追寻,如《神曲》中的上天入地,还有《奥德赛》中的跋山涉水,《浮士德》中浮士德的不懈追求,比较种种追寻,升华认识。 

八、试讲反思

文本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但学生未必都喜欢阅读。导入起点低,过程评价贯穿始终,全方位自由解读文本,允许差异存在,给课堂创设探讨的空间,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优势。

事实上,学生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没有实质意义的居多,可能因为这样,上课时学生感到费时多而收效小,这种自我学习价值的否认要引起以后授课过程的注意。

冰山理论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这类作品中的发现乐趣,兴趣的调动和鼓励式评价在课堂上显得尤其重要。

课堂存疑,课后回味,学生中大部分感觉阅读层次得到提升,有兴趣和愿望继续本文的探讨和类似作品的阅读,因为经典阅读不是一次完成的。

 

本文获“2005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年度论文评选”一等奖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上海市零陵中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东安路451号  邮编:200032 电话:64170746
建议使用ie6或以上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