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校概况  党务公开  德育之窗  教学园地  教育科研  教工之家  师资队伍  健康促进  文明校园  预决算公开栏  校长信箱 
相关内容列表
发展规划综述
 
 
 

4-4-11-30上海零陵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2018-01-04  作者(来源):上海零陵中学

创建“新优质初中,新特色高中”

上海零陵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20169月——20198月)

一、创建“新优质初中,新特色高中”的基础

(一)学校的基本概况

上海市零陵中学是一所公办完中,创建于1964年,地处徐汇区东安路,占地 16.28亩。目前,学校有28个教学班级,800余名学生,初高中各占50%。学校在编教师 100 人,初中教师55 人,高中教师 45人,其中本科学历 91 人,占总数 91 %,研究生学历 9人,占总数 9 % 高级职称18人,占总数的18 %,中级职称61人,占总数 61%

学校于1976年创建击剑特色项目,并成为国家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曾多次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学校的击剑健儿在国内外屡获佳绩。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教委系统文明单位、市“爱的教育”优秀组织奖、市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区教育系统基层先进党组织、区行为规范示范校、区法制教育特色学校、区绿色学校、区教育新闻报道工作先进集体、区五四特色团组织、区团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化学教研组获市“教育先锋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区优秀教研组、区白玉兰巾帼文明岗、区新长征突击队、区三八红旗集体,学校工会获区先进职工之家。有多名教师获区“园丁奖”、“骏马奖”、“育人奖”、“学科骨干带头人”等荣誉。

(二)创建的优势分析

近年来,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与关怀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始终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把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作为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工作,以“铸剑树人,文化育人”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精神引领和课程文化的熏陶下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学校在 “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策略实施过程中,从以往“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战略逐步调整转型为“以优质课程促素质提升,以特色办学谋学校发展”的办学战略,以德育特色项目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以优质课程建设提升特色办学内涵,为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打下健康人格的基石。

1、学校文化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动力

学校拥有丰富的特色育人文化资源,多年来,在击剑特色项目的创建过程中,秉承“铸剑树人,全面发展”,形成以“博”为核心的击剑文化内涵的六种精神,即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永不言败的坚韧精神、自信自强的挑战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知荣明耻的荣辱精神,并构建了“雁阵领航”团队育人协作机制及“年段主题分层德育”实践模式。

2、学校领导班子锐意进取

多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自律、公正、实干,有开拓创新的意识,有锐意进取的精神。近年来,学校领导干部团结合作、勇于开拓,坚持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不懈地探索学校素质教育与特色发展的路径,形成了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3、师资队伍发展呈稳定有序态势

学校拥有一支年龄结构较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以搏求博”的四个境界,即:“拼搏”的学习积极性与敬业精神、“博弈”的工作策略与方法、“博艺”的乐学钻研的学习态度、“博采”的教育科研途径,四个境界为全校教师明确行动目标。

4、德育工作成为彰显学校文化的新亮点

学校传承“铸剑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坚持走“文化引领,规范育人”之路,以德育骨干队伍建设为保障推进“雁阵领航”团队育人工作机制实践,强化学校育人工作体系的合作力,在击剑文化育人年段主题教育和德育“四季歌”主题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净静敬”一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理念和实施细则,旨在创建“净于纯粹,专于宁静,育人于敬”的校园育人环境,以德育创新改革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5、教改探索实践取得显著的成效

学校重视教改探索实践,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完善考核、监控、反馈和评价制度,“聚焦课堂、聚焦教师、聚焦教研”,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狠抓教学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学校走内涵发展的基本办学思路。近年来,学校以“三课——课题、课程、课堂”为载体,以“三育——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为内容,以“三特——特色教师、特色学生和特色学校”为目标,采取“五结合——体教结合、文教结合、科教结合、医教结合、社教结合”的方式丰富课程,力求在课程文化构架过程中,培养出实现“身心健康、诚信有德、学业有成、个性发展、奠基未来”五大发展目标的零陵中学特色学生。

6、科研兴校已成全体教师的共识

学校提出了以教科研为先导,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推动教师积极进行教科研活动,先后参与区“百题工程”、“学科德育百题”、第三批课程统整实验,学校申报立项完成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击剑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获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构建了本校特色年段主题分层德育实践模式。学校特色育人项目《以击剑文化为特色的年段主题分层德育实践》获上海市中小学德育优秀项目奖,教学课题《特色高中实践体验课程建设与研究》获区教育局重点课题。

(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上一个三年发展规划中,学校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既肩负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重托,又要回应“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期盼,又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

1、特色育人需要突破瓶颈

学校通过校园特色文化软硬件建设、击剑校本教材的编写修订,丰富了特色育人文化资源,彰显了击剑文化育人功能。但是,以击剑为龙头的特色项目发展和学科特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创新需要寻找新的突破,特色项目发展的创新素养人才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学科特色文化育人的教师成长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学校综合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学科课程校本化、特色化建设需要有新的实践突破。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教师队伍整体发展不快,师能层次不高,表现为:虽然有相当比例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但一级教师“扎堆儿”,高级教师比例明显不足;缺少能在区域内独树一帜、优秀卓越的骨干教师。所以,培养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改善高级职称配置不均衡的状况需要进一步落实。

3、德育课程尚需科学化、系统化

学校文化育人的特色德育项目在区域内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围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学科德育渗透上,还未形成的系统化、一体化构建体系,还未建立起完整的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融合的课程体系。

4、课程建设需进一步落实。

学校课程文化内涵还待进一步落实。如何进行校本开发,为学生提供多类型的课程和个别化的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形成基于学生需要的多样化培养模式,凸显学校办学特色,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创建“新优质初中,新特色高中”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落实《徐汇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徐汇区教育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文件精神,坚持“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念,坚持“依法办学”、“科学办学”、“民主办学”,以推进素质教育和特色内涵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与身心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创新内涵发展机制为动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水平。

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创新管理方式,营造校园文化,提升“文化引领、特色办学”学校内涵发展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努力实现“以优质课程促素质提升,以特色办学谋学校发展”的发展目标,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在“新优质初中,新特色高中”的创建工作中,进一步弘扬学校文化核心。

1)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2)办学目标:优质初中,特色高中

3)育人目标:铸剑树人,和谐成长

4)学校精神:博——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永不言败的坚韧精神、自信自强的挑战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知荣明耻的荣辱精神

5)教师境界:“以搏求博”——“拼搏”的学习积极性与敬业精神、“博弈”的工作策略与方法、“博艺”的乐学钻研的学习态度、“博采”的教育科研途径。

6)德育团队协作机制:雁阵领航

7)德育主题:“三J”——净静敬

8)育人愿景:让每一个学生和谐成长、对未来有准备的人。

 

三、创建“新优质初中,新特色高中”的模块目标及其重要举措

(一)德育建设

1、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构建与徐汇教育现代化要求相匹配、与素质教育相适应、有零陵校本特色的德育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初高中各年段有机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深化落实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使学校德育内容有机融合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推进“雁阵领航”团队育人工作机制实践,全面提升教师师德和育德能力;有效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主动发展的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2、重要举措

第一阶段(20169月——20178月):

德育特色项目《“三J”德育主题实践体验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进一步实施,研究制定行规教育、课堂教育、主题教育三个时空板块的德育主题实践课程方案(时间、内容、对象、形式、评价、成果),形成“铸剑树人,和谐成长”的基本框架及项目初期实践案例。

进一步深化育人理念,营造“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校园育人氛围,提炼“好做法”,总结“新案例”。开展德育视导工作,推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更精细化、规范化。

从学校、年级组和班主任三个层面,围绕课堂、活动和实践三个维度,完善“雁阵领航”育人团队机制,加强德育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德育常规工作。做好班主任校本培训,建立以年级组为核心的半月班主任校本培训模式,提升学校育人团队育人能力。

 

 

 

 

 

 

 

结合区“育人奖”评选,对工作卓有成效的优秀班主任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展示并推广其工作特色。

继续推进家庭、社区、学校的联系与沟通,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格局,形成德育合力。

开展系列化、常规化的心理辅导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咨询,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二阶段(20179月——20188月):

巩固德育特色项目实践成果,对学校的育人机制进行完善、整合,凸显“三J”主题德育的效果。

②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完善德育视导工作,注重“共性规范”、“目标引领”。

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引导和帮助文学社等社团有序地组织与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活动,积极展示社团文化风采。在尊重学生自主管理社团的同时,加强教师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和指导,使社团工作走向正规化。

培育校班主任骨干教师和带头人,做好征集学科德育、家校德育富有成效的案例、论文。

继续加强家校互动和街道社区联席制度建设,切实推进家庭教育和假期社区教育,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未成年人教育的作用,开展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定期为学生及教师开展心理体验活动,定期对家长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心理健康工作进一步落于实处。

第三阶段(20189月——20198月):

完成特色项目结题工作,在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做精做实学校德育实践成果,并在这些基础上争创市行规示范校、和谐校园。

健全德育视导工作的内容、程序和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德育视导工作模式。

③加强德育科研和班主任校本研修,形成班主任培训校本教材。

④扎实推进区校班主任带头人培养、荐选和“育人奖”评选工作,做好征集学科德育、家校德育富有成效的案例、论文的汇编整理工作。

⑤总结家校互动、社区教育联动的做法经验,汇编典型案例,提升家校互动和假期社区教育反馈常规工作实效,基本形成校内外教育联动运行机制。

加强心理档案的建设,使心理档案的内容更加全面,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挥切实的作用。

(二)课程建设

1、发展目标

构建起与徐汇教育现代化要求相匹配、与素质教育相适应、有零陵校本特色的课程改革新格局。健全完善课程体系,形成符合校本和学生发展特点的、年段有机衔接、内容有机统整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资源有效整合,逐步规范平衡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学习内容在学科课程中的比重,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学校教学工作新格局。

2、重要举措

第一阶段(20169月——20178月):

注重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类”课程建设,形成符合校本和学生发展特点的、年段有机衔接、内容有机统整的课程体系。

基础型课程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的要求;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求,对学生的基础学力从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等方面进行培养,注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形成发展性学力;

探究型课程以学科为基础、跨学科开展专题项目研修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选题、自组团队、自主研究、自主评价”和教师指导为原则,使每一位学生通过主动发现、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的方式成为学习的主人。

加大学期课程统整实验系统推进力度。

开发实施学科校本特色课程。

重视学科德育课程统整工作,主动实施学科德育。

第二阶段(20179月——20188月):

进一步加强学校拓展型、探究(研究)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完善学科“三类课程”体系。

系统推进学期课程统整实验和课程资源有效整合,丰富学期课程统整的实证案例。

完成各学科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初步形成学科课程建设特色。

整合学科课程资源与德育资源,完善德育课程结构。

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军学农学工、春秋季社会实践体验课程、学雷锋服务队活动、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对外交流合作项目等,逐步实现活动“课程化”。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建设,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爱心周、心理周、辩论赛等,并走向课程化、有序化和系列化。

第三阶段(20189月——20198月):

在课程实施与管理方面,逐步实现由探索向成熟转化基本实现学校课程内容多样化、特色化、可选择。

学科学期课程统整实践取得重大推进,完善和构建学科“三类课程”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

在全面开设三类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注重设计与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积累学科德育研究实践案例,使学科德育常态化。

(三)教学实践

1、发展目标

建立并逐步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质量监控,实现学科教学的最优化;形成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把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性落到实处。实现课堂教学内容有序、方法得当、过程有效、评价科学。基于高考改革,提前布局、主动适应、积极调整,接轨高考改革。

2、重要举措

第一阶段(20169月——20178月):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明确岗位责任,重视教风与学风的建设,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五环节,突出管理精细化和实效性。加强教学视导工作,以“视”促改,以“导”促建,开展课堂教学改进工作。建立健全校本作业管理制度,构建与学科课程建设和学科特色发展相匹配的校本作业体系。注重资源积累,以教研组为主体,落实学校各学科资源体系(课型框架标准及要求、课堂三题、学案、教案)的构建。

②完善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用制度保障教学,促进教师课堂效率及教学水平的进步,为创建“高效课堂”提供制度保障。

③制定以“注重过程,强化发展,科学评价”为主题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评价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发展,内容注重个性和发展轨迹。

  ④深入研修《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在各学科教研组开展“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认真研读《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把握改革方向,调整教学;整合高中课程资源,全面实施“走班制”的教学模式。

⑤积极参加“初中八校”教学研究联盟,以校际联动的方式聚焦课堂教学、落实教学常规、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启动新一轮教研组创建工作,做好“骏马奖”、“耕耘奖”评选和校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作,实行履职情况考核评价。

第二阶段(20179月——20188月):

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力求做到 “分层练习”、“分层反馈”、“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不断获得发展。反馈交流各学科资源体系的构建情况,加以改进,随时更新。

进一步完善教学视导等校本教学常规制度,研制改进相关课程评价制度。加强作业管理,初步构建校本作业体系。

③完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参与性和全面性,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④深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理论研究,落实绿色指标体系的构建实施,重点对学科教学评价进行调研、指导、规划与实践。

⑤积极参加“初中八校”教学研究联盟,借助专家指导团的专业力量,扎根课堂开展教学指导,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推进“走班制”教学模式,查找问题并加以改进,在磨合中不断调整,达到最佳。

⑥抓好新一轮教研组创建工作,推进校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展示。

第三阶段(20189月——20198月):

总结并推广部分优势学科教学经验,开展教学展示和研讨活动,推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定期组织并开展全校性、跨学科的课程教学视导、观摩活动。

总结分层教学管理机制做法案例和“走班制”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各学科校本作业体系。健全和完善各学科的资源体系,发挥资源共享功能。

③总结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

④健全学生评价方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⑤在“初中八校”教学研究联盟的专家引领下,通过集中研讨、观摩学习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整体提升的目标,并进行总结展示、推广应用。

⑥打造区校优秀、示范教研组,做好“两奖”评选和骨干教学展示,做好新一届校学科带头人和校骨干教师履职考核,启动新一届局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荐选。

(四)教育科研

1、发展目标

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加强教育科研常规化与制度化建设,建设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能承担科研项目的校本教研队伍。加强科研管理与课题落实,形成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项目群,提升学校教科研教育能力,切实发挥教育科研在推动教育发展、树立学校办学特色中的先导作用。

2、重要举措

第一阶段(20169月——20178月):

推进教研组组本研修机制,以教研信息化为手段提升管理能力,以校本研修项目为载体提升“研”的品质和团队智慧。规范教学研究管理,做好科研活动记录及其相关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②在各学科教研组开展“各类课型”及“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教研组、备课组围绕承担的区校课题、“统整”和“学科德育”三大课题,开展专题研究,申报校级学科课题或参与校级以上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20179月——20188月):

加强教育科研的常规管理与制度化建设,健全与完善教育科研的奖励与激励机制,以推出和发展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科研骨干力量。

教研组、备课组围绕承担的区校课题、“统整”和“学科德育”三大课题,对前期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和经验推介,开展专题研究和组内研讨。

开展专题研究,召开以学校德育特色项目《‘三J”德育主题实践课程的建设与研究》为主题的的校级教科研研讨会。

第三阶段(20189月——20198月):

加强教研组教师团队建设,提升校本研修活动质量,推进“以研促教”,保障教学质量。

总结“分层教学”、“导思教学”的经验做法,开展经验交流和做法推介。

教研组、备课组汇编区校课题、“统整”和“学科德育”三大课题成果,并总结典型案例。

(五)校园文化与特色发展

1、发展目标

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和特色发展在学校素质教育特色办学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充分重视办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重视击剑特色项目建设,挖掘击剑文化育人功能,以击剑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和特色发展,在德育创新和课程改革工作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营造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文化氛围,在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彰显育人特色魅力,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2、重要举措

第一阶段(20169月——20178月):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挖掘课程资源,以师生书画作品美化教学环境,营造翰墨飘香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绿化率,以环保理念打造绿色校园。

健全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树立“人人都是年段主题德育工作者”思想;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确保教育教学秩序正常运行;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学校分配制度公开透明合理,实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制度文明。

树立“亲切、勤快、敬业、求实”的教风和“勤学、善思、合作、进取”的学风,形成有学科特色的教研文化。

以击剑特色班建设和高中击剑特长生培养为抓手,提高特长生综合素质,加大队风建设力度,发展击剑运动特色。

开展教师读书活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二阶段(20179月——20188月)

以“铸剑树人,和谐成长”为主题,开展各类文化研讨、交流、评比等活动,在理论层面丰富发展学校文化内涵,凸显文化新亮点。

修订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各类考评制度;完善学校奖教金条例和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形成调动全体教职工奋发向上的激励机制。

加强体育、美育和艺术教育,逐步提升学校健康办学和文化办学品位。

充分利用场地和教师的优势,发展击剑传统特色,普及击剑文化。

⑤保持传统体育特色项目竞训优势,同时逐步延伸到健美操、踢跳、篮球等体育活动项目,发展传统类体育特色。

继续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撰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营建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第三阶段(20189月——20198月)

以环境设施为文化平台,定期展示名人佳作、师生精品,展现文化底蕴;在校园内多方式呈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学校精神、校风、学风等,达到“四化”——净化、绿化、美化、文化。

发挥制度的保障功能,把制度他律转变为行为自律,更好地服务学校各项工作,以保证学校教育正常高效运转。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每学年按时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学习节”等,让师生融入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④充分挖掘体育俱乐部体锻场所的休闲、健身功能,购置和用好健身器材,丰富师生课余生活。

丰富教师读书活动,开展沙龙交流、主题演讲等活动,以读书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

(六)师资队伍建设

1、发展目标

以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以深化岗位设置管理等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抓手,激发教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和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形成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建设一支拥有各层面专业发展的高素质的学校教育人才队伍。

2、重要举措

第一阶段(20169月——20178月)

以党建为抓手,工会为推动,在“以搏求博”教师素养四个境界的要求下,推动教师的师德素养与专业水平的提高,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引导教师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两长”作用,不断强化教师团队的核心力量。

制定学校“十三五”教师培训方案,申报并实施第一批校本课程,加大培训力度,重点扶持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做好职称评定的促进工作,实行履职情况考核评价。

重点进行《基于课程标准教学与评价》校本研修,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全面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

以“三奖”评选为契机,积极选拔教育教学优秀人才,并形成教师职称评定的激励机制。

开展教师基本功系列活动之一:编写教案基本功,两字(钢笔字、粉笔字)基本功。

第二阶段(20179月——20188月)

将师德建设与奉献精神、育人文化相结合,弘扬先进,突出典型,加强教师自觉履行师德规范的意识和行为能力,带动学校“师风、学风、教风”的提升。

继续有效推进落实“十三五”教师培训课程实施,完成师德素养课程1/2的内容,逐步推进组本研修的长效机制建立。

引导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进行整改。

不断优化两长的新老交替的衔接与骨干梯队富有前瞻性的选拔培养机制。

开展教师基本功系列活动之二:说课基本功,评课基本功。

第三阶段(20189月——20198月)

以检验创建成果、评选优秀教师为抓手,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培训、考评、奖惩、监督机制,激励教师争做“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整合构建“研修一体化”的培训机制,围绕师德素养、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技能、教科研能力等方面开展培训;开展灵活多样的专题辅导讲座与研讨活动,激励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完善干部队伍建设及考评机制,树立努力方向、加强岗位培养。

对各层面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职称评定等进行评估,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和主题展示,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

开展教师基本功系列活动之三:教学研究基本功,信息技术基本功。

 

四、优质初中,新特色高中”的保障机制

1、组织管理保障

学校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办学行为规范。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行政中层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分工合作;工会起好桥梁作用。

围绕创建工作总目标和各领域的主要目标及阶段目标,学校制订切实可行的学年(分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细化操作,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并根据时间节点分层面检查阶段目标达成情况。在实施过程中,适时进行评估,及时分析研究、加以调整,保证规划实施中的实效性。

2、制度及后勤保障

学校在已有的各类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创建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重新完善制度和政策,要统筹协调各路工作,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的职能作用。通过每年对做出工作成效的教职工进行表彰,挖掘潜力,激发热情,调动积极性,发挥制度的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以进一步激励先进、督促后进,切实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更新、重组和创新专用教室,进一步改善与更新教学设备,实现学校硬件建设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学校校产管理、财务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走上规范而有序的轨道,确保人财物对学校持续发展、特色兴校的支撑与保障。

3、校外保障

学校创建“新优质初中,新特色高中”的过程中,着力于优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的联动关系,整合各类资源,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校外资源,把教育的半径从学校延长到家庭、社区及更广泛的范围,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资源,并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优化家庭教育,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