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回归文本、显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听课杂说
2006-12-20  作者(来源):零陵中学 肖大群

借评课活动听了全校大部分语文老师的课,引起我产生了些思考。我发现这些课都一改前几年的浮躁和华丽,正在回归文本,让人有种踏实的感觉。然而,这只是开始,我们离目标还很遥远。所以我想对有些课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这就算是我的一家之言,以引来大家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关于基本功

语文的本质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是借助母语提高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教学。所以语文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高外,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板书和诵读的基本功,以此展现母语的魅力,唤起学生对母语的热爱。

记得我开始做语文老师时,有个老先生听了我的课后指点我去听苏州评弹,我顺从地去听了。听的多了,我品味出了其中的道理:语言可以有很丰富的表现力,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语言表现力的基本功。后来听过于漪老师的课,深深被她的语言能力打动,她授课过程中,那成语象清泉一样涓涓流出,于老师的语言感染力让我为之倾倒。可以想象一个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熏陶三年,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很欣喜的是,我这次所听的课中有《绝版的周庄》和《再别康桥》的导入部分,让我依稀感受的了教师语言的魅力,她们的导入设计并不新奇复杂,她们都以运用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创设氛围,让学生在产生感受语言美的情绪的同时,进入文本的阅读。遗憾的是这样一种美的语言在这节课的后面的教学中没有继续,我想这或许是我们的老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授课语言选择的价值。

应该说我们的语文教师都有驾驭语言表达的能力,也都能将文章写的文采洋溢,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在课堂上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召唤力。表达随意、句子不完整、重复罗嗦、不适合的拿腔拿调、语调节奏恒定等等的现象,在这次的评“两奖”的课上还是很多的。有时回顾一下自己的上课也是这样,我竟然对自己语言表达的随意性也毫无察觉,这次听课引起了我的反思。教师的语言表达缺少了魅力,恐怕后果会很严重。

语文教师展示教学魅力可以借助的外在的东西很少,除了自己的课堂语言表达外还有板书。板书包含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可以展现汉字的书写美;二是可以展现语文教师构思的智慧。从基本功的角度讲语文教师汉字书写的功底,是学生直观了解和是否钦佩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许是我们教师比较多的关注了教学的方法和文本的研读,忽视了板书的书写。我在这里说的不是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成为书法行家,我只想提醒我们的教师能在板书的书写上再下些工夫,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规范书写的范例。

记得以前上海有个特级语文教师高润华老师,我听过她许多课,高老师的课很朴实很亲切,我一直想学生听她的课会感觉没有距离。高老师的板书也很平常,决不象有些名师那样具有书法的气质,但字体绝对娟秀、端正,让人有扑面的真实感。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从高老师的板书和上课,我当时就很清晰的意识到:教师应该努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气质。而气质的显现和自己的基本功的提高是不能割离的。

这次所听的好几节语文课都关注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这令我想起了复旦附中的过传忠老师了。过老师也许是话剧演员出生的缘故,他的范读一直是我向往的目标。上次学校评奖的那节《背影》,授课老师的范读,这次《再别康桥》的老师的范读也让学生进入了文本的规定情绪,让学生都感动了。如果教师在朗读时感情更充沛些,感染力会更强。范读是语文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语音语调向学生传达的一个途径,所以朗读也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我们有许多老师没有自己范读的习惯,往往将读的任务交给学生,久而久之我们就逐渐缺失了这项本应属于我们的基本功。

时下,我们的学生接受图象信息比接受文字信息多;接受调侃俗语比接受规范表达多;键盘输入比用笔书写多,因此他们感知母语的书写美、语音美、文采美的敏感性很难养成,所以就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这些基本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我们的熏陶下逐步培养起对母语的热爱。

二、关于教材处理

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但要使课堂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又不能眼中只有文本。如果抛开文本,语文课就失落了存在的根基,就会出现前一阵那些很浮躁的“研究性语文课”,将“考据”替代一切;如果只有文本,语文课就零碎而面面俱到,不知所云。语文教师对待文本应该像疱丁对待牛一样:目无全牛而所见都是牛。这是个两难的选择,需要我们反复对文本、对学生、对语文深入地剖析和感悟,才能获得“游刃有余”的自由。因此,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也就是对文本的处理,必须依据学科目标、学生情况、教学构思对文本信息进行取舍,并选择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实施教学。

这里拿初二的《浮冰上》为例子来讨论。这节课的构思,教师起初应该是很明确的:通过学生的质疑、讨论来理解文本的人物和主旨。但是,教师在处理小说文本信息时不敢放弃常规的对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分析。于是整堂课就出现了两条轨迹,一方面是学生的质疑;一方面是教师念念不忘的要纳入的分析,最后造成两条轨迹都实施不力,都没有画到头。我以为教材中单元要求是“质疑”,也就是要抓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基本思路。所以,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质疑,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发现质疑点、质疑的表述方式、质疑的价值评判,如果这样或许可以是这节课的实施更集中明确。至于理解文本的人物和主旨,完全可以在传授给学生解决质疑问题的方法时完成。

教材文本实在是一个信息综合体,其中包含了各类语文元素,教师应该勇敢地取舍。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只要能明确选定有价值的目标,并能坚决地实施,其实都可以达成通篇理解文本的结果。任何游移的不坚定的教学行为,只会导致教学过程的散漫,类似的情况在这次评课展示中时有出现,如《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

另外我再举预初一的《口哨》来说说,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想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反复朗读,比较朗读的效果,发现相关词语的不同语气、声调会导致感情表达的变化,从而理解相关句子和词语的表达作用,进而使学生把握文本。遗憾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坚决地实施,没能将这样的处理方法突现出来,朗读的价值在这节课中被一些零碎的分析淹没。

不过,我们通过这次教学评比活动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有意识地对教材做了处理,而且有很好的闪光的处理,只是有些教师没有很坚决地实施。这就说明我们在回归文本的同时,还有许多东西需要积累,需要我们努力,不断走向成熟。

三、关于媒体

从现代电脑技术的实际运用开始,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十分普及,所以人们就狭隘地将媒体运用理解为多媒体的运用。实际上教学媒体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最常规的最传统的黑板在一段时间内被人们忽略了。这次我看见了一个很用心思设计的新颖精到的板书,那就是《一碗阳春面》的板书设计,授课教师将板书设计成了一张漫画,形象生动地将文本中的各项要点有机地融合在其中,重点突出,寓意深刻。我以为这样的板书设计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记的,效果或许会超过有些多媒体的运用,而且也充分显示了黑板的媒体作用。

在这里我并没有强化黑板的功效,而贬低多媒体的价值。我只想指出任何媒体的运用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切不可为媒体而媒体。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教学,而且和中学外语教学又不尽相同。汉语作为母语,我们的学生不需要那些简单的语言解说,更多是需要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感悟,是一个将语言文字通过学生思维活动转化成图象、场景或更抽象的情感和思想来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将图象、场景或更抽象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化为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过程。所以,我认为任何不恰当的媒体辅助都会冲淡学生由具象到抽象转换或由抽象到具象转换的语言思维活动,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训练。

因此,我们对多媒体的使用需要选择,不能因为新而蜂拥。这次我们有许多教师使用了多媒体,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配乐的感情氛围的选择、声音音量的控制、图片动画的选择都必须和文本、学生、目标相关联,应该慎重又慎重。使多媒体的运用真正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关于课外拓展

随着“二期课改”的展开,很多教师都开始注意到课堂向课外的延伸。然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课外”是个很浩瀚的天地,如果教师不对学生做适当的引导,那么一旦学生走出去会失落语文学习的直接价值。我们课堂教学的课外拓展应该是和课内文本教学相关联的。这次有不少教师在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里都出现了课内向课外拓展,有几节课的拓展尤其让我思考。比如《绝版的周庄》的设计是在课后阅读《周庄水韵》和《江南小镇》,作业是完成一篇对周庄发展和保护之间产生的矛盾提出办法和建议的文字。我以为前半部分很合理,无论是文本的体裁还是内容的延伸都符合这节课的规定设置,遗憾的是作业部分缺少和课堂教学的文本特色的联系,只是将学生放了出去,为拓展而拓展,且从学生的能力讲最后无法落实。

又如预初一的《露珠与荷叶》的后半段的学生讨论也是课外拓展:让学生“对新荷叶说几句话,让它不会再有原来荷叶的困惑”,从学生回答的情况上看,这个环节没有真正拓展出去,学生只是将文本传达的含义重复了一遍。如果在设计时能将学生的关注点调动起来,从文本传达的积极心态去关注生活周围人、事、物的细微变化,那么,整节课或许会有个很闪光的高潮的结尾。

 

课堂教学是个研磨的过程,需要我们都静心地去做,任何浮躁的心绪和趋利决不会是真正的教科研;教学的展示我以为决不能和评比和评价教师为目的,那样决不能成为真正的教学研究,也不利于大家参与探讨。回顾自己所上的那节课,实在存在着许多遗憾和缺陷。前面我是拿着电筒照别人,我更希望别人拿着电筒来照我,这样或许我们的教学都会有提高,形成真正的教科研的良好氛围。

 

(编辑:陆宁昌)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上海市零陵中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东安路451号  邮编:200032 电话:64170746
建议使用ie6或以上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网站